中美贸易战的由来及和解之道


2018年04月07日 09:29    来源:美中时报    成小洲



       最近一段时间,华盛顿和北京相继公布对从对方进口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名单;当然这些征税措施的名单还处于互相叫骂和摆阵势的阶段。尽管如此,这种新闻已经使中美贸易蒙上了浓厚的“贸易战”色彩。两个国家的股市也因这种负面的消息不断下挫。


       这种严峻的经济贸易关系呼唤智者来妥善处理,并推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的贸易关系,更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无论谁是处理这种棘手经贸关系的智者,首先必须认清当前中美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即现在的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关系是竞争对手?还是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还是合作伙伴?如何看待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关系?


       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什么时候属于合作伙伴?什么时候属于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什么时候又属于竞争对手?这首先要考察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过程。一般地,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相对弱小并不能给强者造成任何威胁时,强者和弱者之间有可能发展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当弱者的经济力量逐渐增强时,弱者和强者之间的关系就逐渐发展成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关系;而当弱者的经济力量已经要接近强者的力量时,二者的关系就明显地转换为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这时,强者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围堵后来居上的曾经的弱者。


       一,中美经济贸易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79--1991年


       对于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关系来说,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到1979年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并发展到今天,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可以说经历了从最初的合作伙伴关系到竞争对手加合作伙伴关系,再发展到今天的竞争对手关系占上方的状态。


       1972年,中国和美国之所以能够从对立转向接触,主要是为了对付他们共同的对手----苏联。也正因为中国和美国的开始接触,为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正常化做好了铺垫,也为中国北京政府返回联合国打开了大门。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1979年,中美建交时,两国的贸易总额仅为10亿美元,到次年就增加为24亿美元。1979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6,000亿美元,而中国仅为2,000亿美元。美国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十倍以上。中国的外汇储备仅有8亿美元。当时,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强国。无论在金融、科技和工业制造方面,美国都领先于全世界。中国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无论在资金、技术和市场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都非常需要美国。而美国为了应对苏联在亚太地区的威胁,更需要中国这个合作伙伴;尽管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仍然是共产党领导,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实际上已经开始向西方世界倾斜。这实际上支持了美国愿意同中国进一步发展经济贸易和投资关系。


       在整个19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刚刚开始,虽然在中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界新气象表现非常活跃,但是,外界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仍然处于观望态度。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也还主要集中于亚洲地区,特别是香港、台湾、新加坡和日本。其中,日本和香港是中国大陆的主要外国投资方。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在1980年代每年还达不到100亿美元。中美贸易在1988年刚突破100亿美元。1989年在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更加剧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观望态度。这时候,中美的贸易经济关系从总体上属于合作伙伴关系;但是,仍然存在观望态度。这也主要由于当时的世界仍然处于冷战状态。中国大陆和美国属于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所主导的国家。


       2,1992--2001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以后,中国开始了第二轮的全面改革开放。中国的利用外资规模从此每年以超过100亿美元的规模增长;中国与美国的贸易也开始大幅度增长,在1993年中美贸易超过了200亿美元,仅用了五年时间从100亿美元增加到2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美贸易从原来中国对美贸易逆差转变为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这种顺差的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每年2000多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从此开始大幅度增长。


       从1992年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期间,这是中国第二轮经济改革。在这期间,中美关系处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其中合作关系为主,竞争关系为次要。美国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仍然存在戒备心理,特别是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以后,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期间发生了三件影响中美关系的大事:1992年“银河号事件”,1998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2000年在南海的中美军机撞击事件。这三件大事对于中国来说,都是外交上的耻辱事件。因为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与美国相比还十分弱小,中国对这些耻辱事件除了口头炮仗以外,只能忍声吞气,等待时机。


       中国从1990年第一次海湾战争认识到了中国军事力量同美国的差距:二者的差距真是天地之别。从此,中国开始了加强军事投资和发展。中国的军费预算每年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水平增长。同时,中国实际上也在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为未来保卫自己的国家主权服务。


       所以,从表面上,中国和美国之间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贸易关系,但实际上,在另一方面中国也在不断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似乎要和美国一比高低。这是曾经遭受百年耻辱的中国人的国家复兴梦的情节。


       3,2001年---现在


       从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今天,中美两国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合作与竞争,但是竞争已经从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变为主要方面。这也是中国第三次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


       经过二十年的经济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深深体会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增长需要西方的资金和技术,更需要西方的市场。过去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就是按照“市场换技术”和“两头在外”和“吸引外资”的战略来发展经济,积累外汇储备和国家的经济实力。尽管此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增强,但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仍然缺乏核心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支持力度。中国的收入水平仍然很低,中国的内需仍然无法支持中国经济的增长;所以,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需要美国的市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北约对南斯拉夫轰炸时,俄罗斯普京可以在出访的中途返回莫斯科,而中国的总理朱镕基继续到华盛顿访问,并提到到美国是给美国人消气的。中国政府的这种态度就是为了能够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西方世界当时愿意接受名义上的红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希望能够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这种全球公认的市场经济体系规则来规范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行为。这是美国的想法,与中国的想法完全不同。无论如何,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同时也为西方世界再次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扩大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在中国投资和贸易的机会。


       中美贸易在2002年达到900亿美元,在2003年增加到1200亿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01年达到2000亿美元,在2002年达到2800亿美元,此后,每年以超过2000亿美元规模持续增长,在2013年10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接近4万亿美元。与1979年中国外汇储备不足10亿美元相比,中国政府觉得中国在国际层面上看富裕了。199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达到1万亿美元,与美国当时9万亿美元经济规模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而在201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为11万亿美元,与美国的19万亿美元的差距正在缩小;而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23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的经济规模。


       在这期间,美国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并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中国虽然仍面临很多问题,但是,总体上是闷声发财,中国的经济规模一路超过法国,超过英国,超过德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对外贸易也是一路快速增长,在2016年就成为超过美国的全球最大贸易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世界银行和国家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增加中国在这两个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金融组织中的话语权。当中国的这种要求受阻后,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起成立了金砖银行,发起成立了丝路基金。这三个金融组织名义上是支持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战略,当然实际上是提高了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不仅如此,中国努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机构签订了人民币同这些协约国家货币的互换协议。2016年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同时,世界银行也增加了中国在该组织的股权份额。配合这些措施,虽然中国的人民币还不是完全可兑换的货币,但是,中国成功推出了以人民币定价的黄金和石油价格机制,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


       二,呼唤智者妥善处理中美经济贸易关系


       中国在经济领域方面的这些措施,美国已经体会到中国对自己在全球经济体系地位的威胁。这使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


       在经济领域是如此,在地区安全和军事战略发展方面,特别是在太平洋地区,印度洋地区和阿拉伯海地区,美国更感受到中国对美国未来发展的威胁。所以,美国在中国东海和南海怂恿个别国家不断给中国找麻烦,而且又不断用所谓台湾问题等措施遏制中国。虽然美国口头上讲并不遏制中国,但是,美国的各种动作使中国感受到美国在遏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这也如同美国对中国的理解出现误差一样。中国名义上一再强调,中国实施和平崛起的理念,但是,中国在其周边国家的各种经济和军事动作使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不可能是和平的,是要替代美国,是对美国国际地位的威胁。


       这种认识上的差距必然导致中美在经济和其他方面不可避免的冲突。


       解决这种认识上误差的最好办法就是互相沟通,获得对方的信任。这就是职业外交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责任。面对具有意识形态差异较大甚至完全相反中美两国来说,要想通过沟通获得对方的充分信任,这需要有智慧的外交家和有智慧的国家领导人。并不是任何人处于国家领导人的地位或者处于最高外交部门领导地位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需要有智慧的人士出现。时代呼唤者智者来处理这种非常棘手的问题。


       中美贸易不平衡,或者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这个事实从1993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关于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各种论文可以说已经汗牛充栋,尽管有各种合理的解释:例如,统计差异,产业链问题,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但是,这种事实依然存在。就是按照中方的保守贸易统计,2017年中国对美国的顺差仍然达到2000多亿美元。这占到美国整体对外贸易逆差的60%以上。这种事实需要中国和美国双方严肃对待,互相沟通,认真解决。


       至于如何处理?显然不能依靠目前这种公布各种征收惩罚性关税的限制贸易的恐吓来解决,而需要双方坐下来互相沟通,增强信任和互相开放市场来解决。


       例如,中国进口美国的主要产品除了各种运输产品(这包括波音飞机和汽车及其零配件)、建筑机械和机电产品以外,主要就是美国的各种农产品和畜牧产品(例如,美国的大豆、玉米、高粱、各种水果和干果,猪肉制品和杂碎,牛肉制品和杂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各种产品也是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各种加工产品,而且主要是各种消耗性的低附加值的产品。


       对于中美贸易的非平衡问题,中国一直抱怨美国仍然限制向中国出口各类技术含量高的加工产品。这些产品都是中国市场需要的。中国想从美国进口,而美国一直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借口进行限制。中国认为如果美国能够取消对中国出口这些产品的限制,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就很容易解决。


       而美国认为中国对美国出口到中国市场的产品进行限制,需要中国开放市场,需要中国降低对进口美国产品的关税。例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讲到,中国的汽车出口到美国,美国只征收5%的关税,而美国的汽车出口到中国,中国要征收25%的关税。可是,现实是在中国可以看到很多美国汽车,却在美国很少看到中国造的汽车。所以,这种关税上的差别并没有影响美国汽车进入中国市场。


       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也说明了对同一个问题,中国和美国确实存在着认识上的差距。


       这就需要具有智慧的外交家或国家领导人来出面解决。这也是体现国家领导人的能力和智慧的时候了。


       三,解决办法


       目前,中美两国就贸易不平衡的争端仍然处于互相加码、叫骂和摆阵的阶段。4月6日,美国总统再次发出考虑将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征收关税规模再增加1000亿美元;针对美国的这种动作,中国官媒发出,即使中美贸易退回到零,也绝不退缩。所以,现在还不是两个国家开始谈判的时候,但是,最终问题的解决还要通过回到桌面上进行谈判来解决。


       在通过谈判解决这种贸易争端问题前,首先要重新建立两个国家的相互信任。目前,美国已经完全不相信中国,因为美国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兑现当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各种市场开放的承诺。同样,中国也对美国失去了信任。因为中国认为,美国一再声称,不会遏制中国的崛起;但是,在中国的周边地区,美国一再通过各种方式给中国使绊子,明显是遏制中国的发展。此外,在过去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美国要求中国加大力度开放市场;而中国说,我们一直在积极做这方面的工作,只是还有些条件不成熟;当条件成熟后,我们会大幅度开放市场。美国说,请不要在拖延了,不要找任何借口了。因此,特朗普总统干脆停止了这种持续多年的经济战略对话机制。


       至于如何重新建立两个国家的相互信任,这就需要充满智慧的职业外交家,而不是打“嘴炮”的斗士。


       其次,在解决这种贸易争端时,中美两国都需要开放市场。多年来,美国一直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限制对中国出口各种高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而只允许向中国出口波音飞机、汽车和其他农产品。中国认为,美国如果能够取消对中国出口这些高技术含量的工业产品,中美贸易的非平衡问题很容易解决。同时,中国也要切实履行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市场开放承诺,继续扩大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开放。


       如果中美双方还想继续做生意,继续发展这些来之不易的经贸关系;那么,双方就必须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做出让步。否则,只好各自竖起自己的“墙”,老死不相往来,回到四十年前的对骂状态。这值得吗?


       中美两国为解决贸易争端而做出让步可能并不难;难的可能是如何建立中美双方的相互信任。这就需要智慧。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