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慈善同行

益德智慧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印慈善之路


2019年02月28日 05:34    来源:美中时报    沙颍河

       “公益慈善事业是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事业,是支撑我在生活上、事业上永葆青春的强大精神动力。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应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慈爱之心。”基于这样的理念,王玉印不仅自己坚持行善助人,而且将慈善理念导入企业文化,成为益德智慧集团的核心价值观。




       2019年1月19日下午,以“弘扬范蠡精神,传承商业文化”为主题的首届“范蠡商圣奖”颁奖盛典暨环球华商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著名企业家、慈善家,益德智慧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印荣膺首届“范蠡商圣奖”,这是环球华商协会在全球商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


       出生于春秋时代的范蠡(公元前536-448年)被后世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环球华商协会执行主席柴松献在致辞中说,范蠡有五种精神:一是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二是白手起家的勤劳精神,三是济世安邦的慈善精神,四是童叟无欺的诚信精神,五是不离不弃的忠贞精神。符合这五种精神,就是一代“商圣”!益德智慧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印恰恰符合这五种精神。


       王玉印身为澳大利亚华侨,心系祖国,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当年从政却毅然下海经商,白手起家,经过20多年的奋斗,目前益德智慧(集团)是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横跨地产开发、建筑施工、商业运营、金融投资、基金管理、高新科技、物业管理、MW红酒、国际贸易、物流仓储等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业务分布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河北、广西、广东、海南、浙江、香港、澳门及澳大利亚、德国、美国、马尔代夫、泰国等境内外市场。富了不忘本,王玉印20多年来每年始终坚持投身公益事业,累计慈善款项上亿元。其善举深受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先后获得2007年河南省“反哺家乡十大模范”、2011-2012年度“环球华商年度人物贡献奖”、2013年度“十大公益慈善大使”、2014年度“中国房地产优秀诚信企业家”、2015年度“香港卫视全球杰出华人联合会·公益慈善特别贡献奖”、2016年度 “全球华人影响力人物·慈善公益贡献奖”、2017年“爱心人士”、2017年度“全球华人影响力─2017社会公益慈善特别奖”、“全球杰出华人商业领袖(2017)”等荣誉称号。


       让更多的孤寡老人安度晚年


       2019年春节来临之际,王玉印驱车回到河南故乡方城县慰问孤寡老人和困难乡亲。这是他20多年来每年例行的爱心行动。王玉印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益德智慧集团一直以来倡导的企业文化之一。


       王玉印出生于河南省方城县杨集乡的农村。据回忆,他的慈善之路最早是从关注同村的孤寡老人李方坡起步的。


       李方坡是位说书艺人,双目失明。小时候,王玉印经常跟着他听书,喊他“方坡叔”,因为行动不便,李方坡家里的水,都是王玉印帮忙给挑的。17岁时王玉印参军走了。每当回乡探亲时,他都会买点东西来到李方坡家,离开的时候给他留点钱。


       后来,年老体弱的李方坡就住进了杨集乡里的养老院。


       “那还是20多年前,乡里的养老院条件很差,硬件设施不行,进去还有一股味道。”王玉印回忆说。他看过后,心里非常难受。没过几年,他就听说李方坡去世了。


       和李方坡有着同样境况的老人村里还有几个,王玉印下决心尽力帮助他们。特别是春节回老家时,他都会为村里的困难老人们送去钱物、备些年货,让他们过上一个好年。这样做逐渐形成了一个惯例。每到春节前夕,他总是去看望村里哪些孤寡老人和贫困乡亲,唠唠家常,送钱送物,帮助他们度过年关。


       “我小的时候家境贫寒,对贫困带来的苦难记忆深刻。推己及人,只要能力允许,就要竭尽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一点我认为是一种情感,是一种道义,也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王玉印说。


       2017年春节前夕,因为没买到火车票,王玉印打算年前就不回方城老家了。没想到阴历腊月26日那天,王玉印接到老家的堂弟打来的电话:“家里的老人们都惦记着你,都想看看你和你说说话呢,都在问你年年都回来,今年怎么还没回来呢?”


       一句话,立刻又让王玉印坐不住了。于是他在农历腊月26日,又开着车,千里迢迢从北京回到方城杨集老家,停留了两天,亲自看望慰问了老人们,把钱亲手送到这些老人的手里。


       除了本村,王玉印资助的老人越来越多,辐射到周边三乡五里的村庄,每年加起来有一百多个。


       除了资助这些贫困老人,王玉印还投资百万元将县里4个养老院修缮一新。每次回到家乡他都会前往养老院,看望这里的老人,为他们送上生活用品和粮油米面等食品。今年1月30日,王玉印又来到这里,为养老院送来猪肉、粮油、米面、鸡蛋等物品,让老人们在新春佳节能够吃上一顿顿丰盛的饭菜,切身感受到春节的欢乐氛围,感受到家人般关爱的温暖。


       随着老年人增多,原有的养老院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王玉印提议,经益德智慧集团董事局研究决定,在王玉印家乡投资建设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该养老院占地约100多亩,优美僻静、空气清新,并初步确定了投资方案,目前正在全面完善相关手续,并积极准备开工建设事宜。“我不能把所有老人都收容起来,但起码得让他们有个去处,能够让更多的孤寡老人安度晚年。”王玉印说。


       为了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在王玉印的主导下,从2018年6月开始,到目前为止,益德智慧集团为老家方城杨集乡先后创建了36个“益德智慧扶贫超市·玉印扶贫服务站”。这次回乡春节慰问,王玉印又为部分爱心超市补足了粮油、大米、面粉、鸡蛋等食品。许多困难群众通过爱心超市得到帮助,度过一个欢乐和谐的春节。


       王玉印说,该项目紧密结合习主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话精神,先富带动后富,以各贫困村、贫困群众为帮扶主体和实施单元。采用积分制,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尊老爱幼、改善家庭和村容环境、贡献乡村文明建设、培养专业技能、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培养法律意识、提升自身素质等方式获得积分来获取相应的资助,从而激发起贫困群众的斗志和干劲,调动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治贫治愚,彻底摆脱贫困。


       送戏到永远


       在家乡,如果说春节是王玉印的扶贫节,那么清明节则是他创办的戏剧节。


       王玉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他的印象里,从小到大,老家的乡亲们,几乎没有机会听到好戏,文化生活特别匮乏。王玉印参加工作后,就想着怎么能让乡亲们看上几场好戏,让大家的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


       最初,他花了几千元,请了县里的剧团来唱,看着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兴奋地挤在一起看戏,王玉印感受到了深深的幸福,就此“一发而不可收”,每年举办,至今持续了23年。


       从最初的县剧团、市剧团到省剧团。汪荃珍、孟祥礼、刘忠河、金不换、谷秀荣等豫剧名家名角也都先后被王玉印邀请过来为父老乡亲演出。从最初的十几场到现在的二十多场,费用也从当初的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到近年增长到近百万。王玉印为家乡父老乡亲送戏越来越多,规格也越来越高。23年来,风雨不断。


       王玉印特别提到2018年的“戏剧节”。当时从天气预报得知,清明节时家乡会有大风大雨。为此,王玉印特意安排租用了方城县“四馆中心”的大礼堂,邀请了河南省豫剧院青年团,演出了十余场,演出的戏票一票难求,不只是方城县的父老乡亲,许昌、平顶山等附近地区甚至是安徽、山东、湖北等地的青年团粉丝也来到了方城县观看。  


       虽然刮着大风,天空下着雨,但是丝毫抵挡不住家乡人民的热情,他们在开演前一个小时便早早的赶到了剧场,等待排队入场。当看到许多父老乡亲因为没有票而在演出会场外徘徊时,王玉印立刻安排人员协调沟通,在会场新增座椅,保证到来的父老乡亲都能进入会场观看演出。《白蛇传》、《李慧娘》等一出出经典大戏赢得了父老乡亲的一阵阵掌声,汪荃珍、孟祥礼等豫剧名家名角的即兴演出更是把演出推向了高潮。


       在会馆演出完后,王玉印又在老家杨集乡搭建了舞台,为未能在会馆观看演出的父老再次送上了十余场戏。


       当有人问及王玉印为什么年年都要送戏时,他说,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不忘自己的根在方城,方城是他始终心系的地方。随着国家扶贫措施的推行,家乡父老乡亲的物质生活有了大的改观,但是精神文化生活仍需要提高。豫剧是河南的代表剧种,当自己有能力时,十分愿意通过邀请豫剧团演出,丰富家乡父老的精神生活,为家乡的精神文化建设做一些事情。他还表示:“当看到父老乡亲观赏到他送的大戏而洋溢的幸福和满足感时,他会将23年的送戏继续下去,送戏到永远。”


       立德立言立行


       王玉印1972-1974年在杨集一中读书。他虽然在外打拼,但对母校的思念一直萦绕心间,无数次梦中又回到了少年时代的校园。2000年深冬的一天,他回老家看望父母期间特意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看望老师。这是他毕业后第一次回母校,但破旧的校园给他很大刺激。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到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我的母校还是当年我读书时的几间瓦房。因年久失修,矮旧的墙面破损严重,残破的瓦片有的已经斑驳脱落,墙角也裂开了大缝,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用一块一块的油布糊着。正值深冬腊月,破旧的母校像一位曾哺育过自己的母亲一样,在寒风中临立。”王玉印又看到教室里孩子们蜷缩的小手,冻红的脸蛋,顿时,难以抑制的酸痛涌上心头。当时他就决定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两万元,赞助母校对危旧教室进行修缮。并暗下决心,努力将企业做强做大,以后一定为母校盖起宽敞明亮的教学楼。


       至2008年,王玉印的公司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资金任然较为紧张,个人经济实力也有限,于是他联系乡政府、县教育局、县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出资捐建了四栋教学楼,自己出资修建了其中一栋。


       2014年11月15日,王玉印又回到了母校,看到学校没有大门,门前道路坑洼不平,围墙破败不堪,再一次慷慨解囊,捐资数百万建设玉印科教楼、办公综合楼、建造学校大门、围墙及门前道路。


       2015年年初,学校门前十米多宽的柏油马路建成;9月30日,宏伟大气的学校大门和两米多高的围墙竣工。学校大门和围墙的建成,逐步完善了杨集一中基础配套和硬件设施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玉印楼于2015年6月23日开工建设,历时近4个月的紧张施工,一座大气时尚、宽敞明亮,高标准、现代化的科研教学楼如期顺利竣工,并配置电脑、教学仪器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该楼的交付使用极大改变了杨集一中的校园面貌和教学条件。


       2015年10月10日上午10时,玉印科教楼落成典礼暨捐赠仪式在方城县杨集乡第一初级中学隆重举行。王玉印在致辞中深情地阐释了他报效桑梓,回报母校的理念。“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国之强,以教育为本。当前,为实现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中国梦,年轻一代的教育是关键。”王玉印表示,但做好事、莫问前程,是其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人生信条,他本人和集团坚持发展不忘回报社会,10多年来热心公益事业,包括本次的捐建活动,本来就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立德立言立行”。王玉印为学校大门题写的六个大字,既是对杨集一中广大学生的深情勉励,也是他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御印慈善 大爱无疆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王玉印将公益慈善纳入发展战略,成为企业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2月29日,“泰益德集团御印基金”签字仪式在中华慈善总会举行。王玉印表示,集团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泰益德要本着回报社会的理念,把慈善当做企业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做;在公司未来发展过程中,将会持续增加捐赠规模,以更大的物力、财力投入慈善事业。该基金主要用于在贫困地区开展幼儿基础教育、助学支教、安老扶老等公益救助活动。


       其实,早在公司初创时期,王玉印就开始了对北京高校贫困学子的资助。“有一些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往往因为暑假没钱回家,希望能到他的企业里勤工俭学赚点学费。都是些非常优秀的孩子,却因为缺钱,坚持学业都困难”。王玉印发现这个问题后,就主动与一些大学对接,每年接收一批大学生,到他的公司带薪接受培训和实习,并资助一些贫困学生继续深造,已捐赠了数千万元。


       “泰益德集团御印基金”成立后,王玉印的慈善之路走向制度化、常规化。2016年,“泰益德集团御印基金”创立了“关爱孩子关爱未来 实践中国梦”的慈善项目。王玉印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知识是建设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和伟大中国梦的强大武器,为了使家庭困难的孩子能有学上,能在教室里学习到建设国家的知识,多年以来,泰益德御印基金通过“关爱孩子关爱未来 实践中国梦”的慈善项目和其他方式,坚持向全国各地的家庭困难学子捐助资金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到2018年近两年,王玉印捐资700余万元,资助了南充、河南郑州、南阳、开封、方城、湖北神农架、安徽滁州、新疆石河子,天津、广西、云南玉溪、云南迪庆等地共2000余名贫困学子。王玉印常常鼓励受助的学生,要奋发向上、积极乐观、勤劳刻苦,用知识来强大自己,用知识来实现人生价值,用知识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并安慰孩子们,不要因为贫穷而苦恼,会号召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投入到慈善助学的队伍中,为他们的学习之路保驾护航。


       在资助贫穷学生的过程中,一位叫李平楠的学生特别引起王玉印的关爱。


       李平楠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急需做手术救治,但孩子家境十分贫困。她的父亲为了给她赚取医疗费外出务工时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犹如雪上加霜。全校师生为李平楠捐助了几万元,但仍然是杯水车薪。


       王玉印在一次回乡参加助学活动中了解到李平楠的情况。当场,王玉印表示承担李平楠的所有手术治疗费用。临走时,给李平楠留下1万元,叮嘱她增加营养和用于学习。


       回京后,王玉印很快为李平楠联系了北京301医院,花费20多万元成功实施了心外科手术。住院期间,他派人多次看望,为其带去水果、干果、牛奶等各种营养品。王玉印还专程到医院探望正在术后观察的平楠同学,送来滋补品和生活用品及一万元现金。他嘱咐其家人为孩子买一些营养品,安心静养,愿平楠同学早日返回校园,欢快地奔跑在学校的操场上。他再次承诺,一直会资助李平楠直到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后,还会给平楠提供工作机会,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


       李平楠的母亲对王玉印说,我给了孩子第一次生命,而孩子的第二次则是王总给的,王总在我们危难之际伸出了援手,不仅仅救了平楠的命,也救了我们一家。无论何时,都会记得这份恩情,平楠长大后,也会以王总为榜样,把善举传承下去,把王总的爱传播下去。


       2017年3月5日,为了表达对王玉印的感激之情,李平楠一家三口从方城千里迢迢来到王玉印的办公室,向他赠送了一副书法作品,上写8个大字:“御印慈善大爱无疆”。


       李平楠的妈妈动情地说:是王玉印主席和泰益德御印慈善基金救了李平楠,救了我们的家。《御印慈善大爱无疆》表达了我们全家无限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受到资助和扶持的所有方城人的心声。王玉印主席几十年来为家乡做的一件件善举历历在目,家乡人念念不忘。


       李平楠说:谢谢王伯伯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热爱生活的勇气!您是我生命中的恩人和学习的榜样,我会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您,也学习您大爱无疆的精神,把爱传承下去。


       让英雄无悔


       2016年5月24日,远在澳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工作检查的王玉印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来自家乡的新闻:


       5月18日,南阳卧龙区西华村一栋三层居民楼突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方城男子王锋发现险情后及时奔走呼救,在救出妻儿后,又先后两次冒险返回火海救人。


       王锋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三入火海只为救人,现场留下他带血的脚印;再出来时,他被烧成了“炭人”,神智已不清醒。就是这样,他还在外面跑着喊着:“快救人啊,快救人啊,失火了!”待消防队员扑灭大火后,其他人均安全脱离险境,他自己却98%全身面积特重度烧伤,时刻面临生命危险。


       王玉印为王锋的英勇行为所感动,同时也为自己的家乡方城出现了这样一位舍己为人的英雄而感到自豪。为了能够及时给英雄的生命抢救和治疗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王玉印第一时间与总裁王军通过远洋电话联系,再三嘱咐王军务必亲自前往探望慰问英雄。


       5月25日凌晨,王军总裁专门从北京总部驱车赶往南阳,代表王玉印在为王锋送上10万元紧急救治医疗款的同时,向王锋的家人表达了对英雄的至高敬意。王军语重心长地告诉王锋的家属:今天,我们来这里看望王锋,为他的事迹感动,更重要是我们和其他许许多多的人一样,对英雄的安危不放心,所以我们希望用自己实际行动,出一点绵薄之力,让我们的救人英雄安心治疗,让英雄无悔,让英雄没有后顾之忧。


       10月1日,王峰医治无效不幸去世。此刻正在国外商务考察的王玉印闻讯后第一反应即是马上去英雄家里看望和慰问,并兑现对其家人的承诺。


       10月8日,王玉印一回国,就带领集团总裁王军及其他工作人员来到王峰家里以表深切哀悼与怀念,同时,再次送上2万元慰问金及生活用品,并许诺:王峰目前还在读中小学的两个孩子,从现在起到大学毕业期间的食宿费和学费均由泰益德御印基金承担。


       2018年4月5日,王玉印回到方城,再次祭拜英雄,看望王锋家人。王玉印对王锋的妻子和孩子说:“王锋三入火海的壮举,是我们方城人的骄傲!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救助他人,不惜付出生命,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英雄走了,我们一定要照顾好英雄的家人,益德智慧集团是重承守信惜英雄的,以前、现在、今后,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关爱英雄后代,解决你们的后顾之忧!”


       王锋的妻子对王玉印主席两年来的各方面的帮助表示了深深的感谢,王锋的孩子也激动的对王玉印先生表示:“会努力学习,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未来;用感恩之心来回报社会,回报益德智慧集团的资助和照顾!”


       王玉印表示,会保持经常联系,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以慰英雄在天之灵!


       其实,不仅仅对王锋及其家庭,20多年来,从黑龙江雪灾、甘肃泥石流、汶川地震,到南方特大洪涝灾害、云南贵州旱灾,天津滨海8.12爆炸事故……祖国各地每次灾情和救急救困的危情时刻,王玉印总是在第一时间发声,并伸出救援之手。


       慈善一定会伴随我一生


       “家乡的土地养育了自己,理当饮水思源、致富图报,这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王玉印曾这样说。对于资助贫困学生,他认为,社会多一份关爱,孩子就多一份信心,祖国的未来就多一份希望;对于扶贫救困,他认为,社会多一份爱心,困难群众就多一份温暖,祖国就多一份祥和。


       “公益慈善事业是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事业,是支撑我在生活上、事业上永葆青春的强大精神动力。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应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慈爱之心。”基于这样的理念,王玉印不仅自己坚持行善助人,而且将慈善理念导入企业文化,成为益德智慧集团的核心价值观。


       王玉印虽然辞去了泰益德董事长的职务,但是他将会在关注集团发展的同时,以后将用更多的时间,为公益、慈善活动做出贡献。他对美中时报记者说:“行善助人已经成为我生活和事业中的重要一部分。钱少的时候少做点,宽裕的时候多做点。事业在前进,我的慈善也要同步前进,慈善一定会伴随我一生。如果有可能,不管是在集团内部,还是自己的子孙后代,要像传家谱、传家训一样,将慈善理念一直传承下去。”



分享按钮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