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淮阳师范008: 淮师:永远在我心里


2021年12月13日 06:51    来源:美中时报    毛 伟


《二月二,龙抬头——淮阳庙会印象》(180/4750px)1997年毛伟创作于北京。


       淮阳曾是我懵懂年少时精神意念的海市蜃楼。现在回忆起在淮阳师范工作时的经历,犹如初夏里轻轻拂面的一缕清风,激起了我心灵感受的阵阵颤动和层层涟漪。


       既长又远的过去


       我大学毕业踏入社会教学工作的第一站就是淮阳师范,距今已逾40个年头了。卅年为一世,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十年,我认定是从我心中“怀”着“太阳”的地方——淮阳起步的。


       看着淮师老校址大门的黑白照片,想那时我还是个二十啷当岁的小伙子,而今已青春不再,芳华早逝,年逾花甲,人老珠黄,老态龙钟。40年距今算够“长远”的。


       淮阳师范曾留给我刻骨铭心的记忆。它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第一个月拿到工资,除了留下自己必须的生活费用外,剩余的工资没有给自己买衣物,而是首先孝敬回报了父母!


       淮阳师范是我初恋和婚姻的见证地,由此决定了我后半生跌宕起伏、碾轉多地的人生经历。


       淮阳师范是我此生真正开始为了理想而实干追梦的始发地!铭记着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向往着将来而致力于达到这种将来的现在”——这句话直到今天仍是我前行的动力。


       回忆起淮师的工作经历,许多生活片段和往事历历在目。初上讲台的我真诚的与学生分享着我在河南大学里所形成的人文理念;传授东西方艺术的流派与艺术规律;示范讲解绘画语言的表现方法,普及美术知识;课余时间与青年教师相互交流着人生体验;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一桌一椅一床的简陋单人宿舍里,还有一个下乡当知青时的破旧柳条箱子伴随着我,在离开家的一个陌生环境中,怎不有些孤寂悲凉的意味。


       那时候虽然年轻,但是已经有了下乡插队的经历和大学期间接触到的各种思想,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愤世嫉俗的表现,现在看来性格中不乏有些偏执与孤傲的意味。虽然前程未卜,壮志未酬,每日仍是自强不息地工作学习,孜孜不倦的画画写字,生活节奏紧张起来之后,也没有觉得特别的苦和累。


       记得曾经有一次某冬日晚上学习到深夜,该睡觉了,发现晾晒的被子不知被谁收走了。晚上只好和衣而睡,一夜无眠无语又无奈。第二天发现,原来是一位好心教师在傍晚时看见没人收的被子,就放在办公室里了……想起来这些事,都好似昨日发生的一样。


       且长且久的记忆


       许多事情,一生中只能经历一次,没有重复,不会再来,也许是“为了永久的纪念”。对于有心人来说,所有的经历都会成为日后发展的基垫与总结经验教训的契机。所以,把握好当下,做好自己,尽心尽责地“无所不用其极”地提高生活与艺术的质量,助人自助,才会无悔人生,为晚年生活奠定一个良好基础而能享年善终。


       我在淮师的“朋友圈”比我年龄大的有:当时当地在国画界颇有些名气并为周口地区的美术教育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普及与提高作用的罗镜泉老师;画画富有激情,有艺术感和某些神经质的自由艺术工作者黄振西老师;高我一届的学友,周口地区群众艺术馆的油画、国画双栖画家刘文清仁兄,周口地区纱厂的美术设计者、酷爱写意国画人物的温立宪仁兄 ,痴情书画的芦文青。还有淮阳县文化馆的胡景德,王健。太康画家高开来,王龙集画家张孝军等。


       第一批入室随我学画画后考入大学的学生有:彭西春,王西军,王朝进,迟俊霞,吕寒等。在淮师上课时所教的学生现在仍然保持联系的有朱振国和张俊梅等。 回首往事,总不忘与他们中每个人的来往缘聚。在北京时,心中常常想起盛况无比的每年二月二淮阳庙会,自己曾融入过人山人海的祭祀、祈福的洪流之中。为了纪念自己曾经在淮阳工作的日子,我曾创作了美术作品《二月二,龙抬头》。


       一直不变的坚持


       在淮师时的梦想是考研到北京,考研的目的是想把画画的更好,艺术境界更高。


       对一个人来说,美好的理想与信念固然不错,但是坚持下来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则非常艰难。子曰,“苗而不秀者有之,秀而不实者亦有之”。究其原因,主要是意志力不坚定。而毅力志向不坚定则是因为目标、见解、修养、定力欠佳,而导致大多数人半途而废。


       每个人梦想的实现都是缘于自己青年时代的理想与奋斗。我从小喜欢画画,在追梦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改变。


       在淮阳师范从事教学工作两年多,教学相长之余创作了第一幅有些象征意义的中国画作品《苗》,首次参加了省美展并发表于《妇女生活》封二,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课余时间还画了大量的生活速写与国画人物写生。后来,我调至周口师范专科学校(现更名为周口师范学院)从事中国画专业与基础课教学。三年后又调入省会郑州,最后定居工作于北京,直至退休。


       在我生活工作变动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哪里,做什么工作,我的绘画热情始终未减,画画写字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习惯。艺术目标与大的方向——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也从来没有变过。


       从淮师工作开始的这三十多年经历坎坷不平路,抚今追昔,有悔无憾,悲喜交集,感慨良多!


       人类与茫茫苍苍、浩浩瀚瀚的无边宇宙相比,哪里有永远啊!况且,人们忙忙碌碌为了眼前垂手可得的名与利不停奔波时是不会想到永远的。


       许多事情是我退休以后反思自省逐渐明白的。即便如此,我仍然固执地认为:永远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灵里。远在天边,近在咫尺——永远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心愿的寄托,心有多远就会走多远。


       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本性永远不会变,人间自有真情在,大爱无疆、厚德载物的道和理不会变。同样,淮师是人文的、充满活力希望的——这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改变!


       过往的时空定格


       人生似白驹过隙,瞬间即逝。物换星移,而逝去的一切显得无比珍贵。淮阳师范虽然不在了,淮师永远是每一个与其有关联、有良知的人心中永远怀念和向往的人文宝地。


       在淮师工作生活时令我敬佩并印象颇深的教师是:英俊少年武术高手诗人张华中老师,现自谓美髯公,其诗文歌赋,书法武术精妙无比。青年学人郭学礼,其人勤奋好学,朴实无华,精进修行,热情似火!还有沉默寡言满腹经伦的中文教师桂行德,满头白发兢兢业业的老教师张衡石、田彥卿,勤奋好学聪明过人的栾广明老师,乐于助人心地良善的张星生老师,活泼热情的音乐教师夏宗贵,才华横溢的音乐教师陈家海与秉性耿直爱下象棋的小提琴音乐教师郭寿卿,更有和蔼可亲温文儒雅的我们的校长卢怀章。这些都已经成为了我最宝贵的记忆,并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逝水年华,岁月如歌。回首淮阳师范的那些人与事,我仿佛跨越了时空顺序,又变成了一个懵懂的清纯少年,与一群群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的莘莘学子们,向着一轮初升的“太阳”奋勇奔跑!




       毛伟,字:烈、詎伟。号:伏牛山人、福山堂主人。斋号:凝真阁、三方堂、福山堂。1957年出生于开封。祖籍南阳镇平。


       1975年高中毕业后到河南省尉氏县永兴公社司马村大队第二生产队插队务农。1977年考入河南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1981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7年先后在淮阳师范、周口师专艺术系任教。1987年调入河南省政法学院从事学报美编工作,1988年调入海燕出版社从事美编工作,副编审。1997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等学历研究生班,1999年结业。2000年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从事中国画专业教学,2012年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创作院研修,为访问学者。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丰台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17年退休。出版有:《毛伟素描速写》、《毛伟线描人物作品集》、《毛伟水墨人物作品集》、《水墨江南》《毛伟高原风情作品集》、《毛伟水墨牦牛作品精选》、《国画人物教学与创作》专著等。



       相关链接:


       永远的淮阳师范007:永远怀念恩师臧起初


       永远的淮阳师范006: 我在淮师读政文


       永远的淮阳师范005: 诗心,从淮师萌发


       永远的淮阳师范004: 尊敬与怀念:恩师桂行德


       永远的淮阳师范003: 梦想起飞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02: 借书买书琐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01: 弦歌台下


       致校友:《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惠赐佳作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