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穷又累”是美中学术打工人的共同写照?


2022年11月30日 01:31    来源:侨报网

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中国40万博士生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人民币,下同),像乞丐一样在做研究。他建议给博士生月收入增加到1万元,这样才可以把他们培养成顶级人才,安心做研究。该话题一下冲上热搜榜。


无独有偶,自11月14日起,加州大学4.8万名助教、助研、博士后和学术研究员共同发起了一场“历史性大罢工”,大喊着“温饱大于科研”,要求给“学术打工人”涨薪,其中包括将博士生最低年薪提升至5.4万美元(目前约2万美元)。有博士生甚至沦落到了依靠捐献血浆维持生计的地步。


“又穷又累”成了美中学术打工人的共同写照?也许很多人一对比,认为美国博士生的收入比中国博士生高多了,但衡量压力指数不能光看收入,还得看生活成本。当地的房租往往需两三千美元一个月,就算合租,生活依然捉襟见肘。《自然》杂志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显示,在美国178家研究所和院系中,仅有2%的机构能为研究生提供一份高于当地生活成本的薪资,全美的博士生与基本生活工资的平均短缺达4500美元以上。



2021年6月27日,清华大学毕业生魏祥(右)顺利毕业,他凭借优秀的成绩获得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图片来源:中新社)


当前中国博士生的基本补贴执行的是2017年的标准,中央高校博士生每生每年1.5万元,地方高校不低于1.3万元,这比31省份所有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中国人社部今年4月数据)都低。看来,博士生听上去这么“高大上”的头衔,在美中两国都过着如此低配的生活。


包括博士生在内的研究生待遇低在美中两国都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4月,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约1500名研究生助教通过谈判赢得了16%的加薪,上述《自然》杂志的文章也引发很多博士生共鸣。而在中国,早在2007年,中科院院士杨玉良便倡议提高博士生待遇;南京大学校长陈骏2009年也曾提案将博士生补助提高到每年3万元;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两次向高层建议提高研究生补助......一边是“自下而上”的倒逼式谈判,一边是“自上而下”的关切型呼吁,也反映出不同国情下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


博士生确实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年近三十,除了科研压力外,有的还有养家糊口的经济负担,此前便有浙大博士生送外卖补贴家用的新闻爆出。作为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后备军,过低的待遇容易打击其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发展,无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如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应该成全人类的“最大公约数”。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