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过程思想与生活”研讨会: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活?


2022年11月04日 11:16    来源:美中时报    萧逸林


       世事维艰,生活不易。三年一梦醒来,我们发现世界变了,气候变了,我们也变了。


       三年前,对于美国人来说,一场远足, 一次Party,一场全家人或与亲友一起参加一场振奋人心的球赛或者演出,可能正是他所需要的生活。对于中国人来说,找一份工作,挣到更多的钱让生活活得更体面,或者利用假期与家人或爱人团聚,也许正是他所需要的生活。


       但是今天,面对撕裂的世界和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面对人与人之间日益陷入极端的冲突,和彼此日益极端的不信任,我们又该需要怎样的生活?


       2022年9月30日,在由美国过程与信仰研究、澳大利亚的精神进步者网络和新加坡的多信仰理解中心合作主办,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和柯布研究院协办的线上“全球过程思想与生活”的研讨会上,四位过程研究的新锐学者:帕翠莎·法默(PatriciaA. Farmer)女士、布鲁斯·艾伯利(Bruce Epperly)教授、莎蕊·柯琳(Sheri D. Kling)博士、安德鲁·戴维斯(Andrew Davis)博士从美学、政治、灵性、路径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并希望从整体论出发,通过过程运动,塑造整体的人、整体的社区、整体的星球和整体的思想,来改变我们的精神,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帕翠莎·法默(Patricia Adams Farmer)女士,过程美学家与作家。


       帕翠莎·法默(Patricia A. Farmer)女士认为,人类正处于艰难时世,这种艰难是空前的。气候危机已经严重威胁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我们正处于恐慌之中。那么如何去治愈这种恐慌?她认为,应当用怀特海的美学思想来治愈恐慌,为人类“提供力量和希望”。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荒唐:我们的生活既然一团糟,那么看一眼美的东西(Being)就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法默女士解释说:这里的美,不仅仅是一种存在,更是怀特海的“大美”。也就是所谓的“为生活提供一座避风港、灵魂的伴侣、某种希望,以及为向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转变提供某种资源”的“更加广阔的美”。这种美有助于我们“释放灵魂,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以治愈我们的星球”。法默女士认为,怀特海的大美思想之所以具有治愈星球的能力,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善待一切,包括我们的恐惧和希望,并将它们融入一种更为广阔的大和谐中去”。因为恐怖也会融入大美之中,让我们得以一瞥永恒,并带来希望。这就是“过程之美”。当我们将过程之美融入生活的时候,面对阴晴不定、起伏难平的生活,这种美学追求将有助于我们“将生活与绝望有机结合起来,以构建更和谐的生活。怀特海称之为有力度的美。而Farmer女士则称之为“精神沐浴”。这种精神沐浴可以在大自然中、艺术博物馆中或者在诗词歌赋中得到升华。  


       法默女士在其新著中将“大美”思想总结为8个方面:


       1、美的梦想。大美就是宇宙的目的因,造化将一切元素引向创造大美,创造福祉。大美是和谐的紧密集合,也就是强和谐。


       2、世界诗性。所谓大美,不在于权贵强制,而在于爱、善意、童真和创造奇迹,在于引导和劝告。


       3、艺术之美。艺术为强和谐创造了精神体验,倡导真善美,引导人们走向灵魂之美。


       4、灵魂之美。灵魂之美绝不是一种静止的、孤立的、自闭的美,而是一种带有神性、在所有创造和人生经历中闪现的美,做灵魂的胖子,能给人带来海一般的富足。


       5、悲剧之美。怀特海认为,宇宙的历险始于梦想,却以收获悲剧告终。悲剧不能让我们击溃病毒,阻挡子弹,但却可以让我们从恶境中崛起,拥有爱的力量。


       6、道德之美。正义感、同情心与爱、公平、尊敬、包容息息相关。旨在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包括对肤色、文化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包容。这才是更大的和谐。


       7、自然之美。自然之美是众美之母。山川大地,日月星辰,他们的美在于万类霜天竞自由。和谐不是万马齐喑,而是对多样性的包容,勘破生死轮回,了悟片刻即永恒。这种自然之美并非仅限于地球,人类应当在更大的尺度——宇宙的自然之美中获得启发。


       8、大美与希望。人类不应拘囿于过去,或者为未来预设的目标而左右。而应安住当下,赋予神性,开启新生。这一过程是保持常焕常新、创造力和激情的源泉。请记住:你在和造化一起创造美,而不是造化已安排好一切,你只需做他的看客。不要绝望。而应把绝望和美好快乐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创造更大的和谐,也就是更大的美。而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因而也就是最大的和谐。因此给生活一点创造,一点美,一点爱,正确面对绝望痛苦,把他们看成是创造美的契机,或许可以治愈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和冲突。


       这就是法默女士给生活的忠告。



布鲁斯·艾伯利 (Bruce Epperly) 博士,乔治敦大学教授


       既然过程美学可以治愈我们每个人,那么可否治愈我们的社群--社区共同体?


       布鲁斯·艾伯利(Bruce Epperly)教授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认为,法默女士的观点为建设一个以爱为中心的共同体/社区提供了可能。他将这一过程称之为治愈,也就是创造美与和谐共处的过程。那么这样的社区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艾伯利认为,一个良好的社区共同体,(1)应当善于倾听,鼓励社区成员提出自己的观点,勤于实践,给多样性留出空间,悦纳不同的观点,包容错误。(2)通过教育,批判性思维鼓励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密切彼此的联系。尽可能的客观认识历史,扩大社区权力和决策的范围。(3)平衡个人自由与社区的关系,倡导有责任的自由、有创造的自由、质疑权威的自由,以及为崇高而牺牲奉献的精神。(4)尊重多样性,寻求最大公约。多数派应当尊重少数派,反之亦然;(5)重视理想与现实的相互作用。在道德约束下寻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艾伯利教授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无论领导者还是普通民众,都应善于察纳雅言,做有预见性的疗愈者,即便明知结果是悲剧,也要寻求大美。


       艾伯利教授的雄心还不止于治愈社区,而是通过治愈社区,进而治愈美国,治愈全球——这也是整体论的必然归宿。艾伯利教授认为,解决国际争端的关键在于学会相互依存,尝试创造性的转变。因此,传统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声音都应得到倾听,并将其视为成长的重要力量。健康的政治关系应当建立在共情和尊重实践价值的基础上,并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最后艾伯利教授强调上述所有的治愈需要建立在过程灵性的整体思想基础上。艾伯利教授并没有深入探讨灵性,但他认为,灵性决定着一个人的自我治愈能力,能否坚守正念、兼听包容、察纳雅言、拥有良好的精神领导力。


       艾伯利教授的这种逻辑递进关系不由令人联想到孔子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表面上看,二者非常相近,但是还有一定的差别。在孔子那里,所谓修身是指个人的修养,而灵性则涉及到灵魂的问题,也就是修心的问题。不过布鲁斯并未就此展开深度讨论,而是将过程灵性的讨论交给了莎蕊·柯琳(Sheri D.Kling)博士。柯琳博士认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直到整个星球的拯救和治愈需要在整体中才有价值和意义。而我们现在面临着社会、人际、人与人之间空前的碎片化。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过程灵性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统一为一个与人为善的整体,使生命能够自我批评,自我认知,自我给予。


莎蕊·柯琳(Sheri D. Kling)博士,作家、教师和心理学家,过程与信仰研究部主任,小约翰·柯布遗产基金会主任


       那么什么叫灵性呢?小约翰·柯布博士将灵性定义为使我们内心充满活力和激活生命的方式,是我们在自然世界和人际关系中所经历的“感觉之美”,是在社区与他人以及孤独者之间寻求、维持和丰富经验的过程。


       柯琳博士认为,灵性是人性的天然属性,拥有超越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她以怀特海和荣格的整体论和整体创造论为基础,指出塑造健康的灵性可以觉察我们灵魂深处的呼唤,将无意识带入意识,治愈创伤,朝着更大的整体性发展,从而改善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塑造开放、新奇、扩张型的洞察力,消除转化心理中的各种极端和负面的情绪;安住当下,积极面对当下生活中的各种湍流;让我们把自己与生活的一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更富同情心,更有爱意,更美丽,更和谐的新生活方式。


       要塑造健康的灵性还面临若干碎片化思想的障碍。要克服这些障碍,就必须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让生活和我们自己更有意义,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不可分割的、彼此联系的整体,每个人都可以经历和做出积极的改变,将现实理解为一个整体,并在天人合一中形成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整体观。


       另外,柯琳博士用大量的篇幅来谈论她对现实的看法。这对于以务实著称的中国人是非常有启发的。她认为现实是一种内在的、不断变化和灭亡的创伤。现实就是一种悲剧。就像中国人爱说的,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但是她同样指出,面对现实,生命有一种原生的神秘力量可以与这种悲剧对抗,那就是活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她从怀特海和荣格的思想中得到启发,认为现实可以从四个方面得到刻画:价值、关系、转变以及内在的、无所不在的神性,或者如中国道家所说的道。如果我们认同这四点,那么对我们来说,现实意味着什么呢?博士认为,这意味着我们在乎现实的存在,我们属于现实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经历积极的转变,而且这种面对生活的态度放之四海而皆准。


安德鲁·戴维斯(Andrew M. Davis)博士:美国过程研究中心项目主任,诗人、格言家


       安德鲁·戴维斯(Andrew M.Davis)博士则探讨了如何将过程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的问题。从哲学上看,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存在主义与神学的冲突。存在主义只在意你的存在和经验,以及在一个更大尺度上的存在关系。其关心的是每一个人的生活、活动及存在的状态。而神学关心的是如何改变看待造化的方式方法,造化与世界的关系及其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每个人的生活、一举一动都与造化息息相关。


       这种分歧不是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分歧,也不是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分歧。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分歧关键在于存在状态(being)与过程的生成(becoming)的分歧。作为一种存在状态,我们只能看到生活的各种状态,而无力改变。正如杜琪峰在《无间道》中所表达的:不管做出多大的努力,你都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而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面对命运的安排,普罗米修斯只能选择默默忍受。


       而在过程学者看来,作为一种过程的生成,我们可以积极改变生活,以致改变这个星球的状态。某种程度上说,上述两种哲学的区别也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只不过在神学的语境体系下,这种积极的、充满辩证智慧的改变打上了神性(道)的烙印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推动这种转变?戴维斯博士谈到了五个转变:


       1、从例外到例证。每个人都不再是独立的,孤立的例外,而是真理之树上的不同树叶。每个人都是真理的一部分,或者是真理的例证。


       2、从存在到过程的演化。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过程。


       3、从机械唯物主义转向有机主义。在过程哲学看来,世界是有机的、流动的、相互联系的。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自身也是有机的、相互联系的、富有自我创造性和自我演化的有机体。因此过程灵性是过程哲学的核心。


       4、从独立孤立性转向相互内在性。“不是……而是”并不能回答我和世界的关系。而这里的相互内在性实际上是世界万物内在的相互联系性,也只有在这种内在的相互联系中才能理解我们与宇宙的关系。


       5、从强制转向劝导。强制采用强迫、武力和恐惧的手段来迫使人们无条件接受。而劝导则相反。前者依靠暴力,后者依靠爱。


       总之,面对生活以及全球巨变中的种种不如意和种种欲望,过程思想试图通过建立在过程灵性基础上的积极的、有机的、整体的、不断演化的转变,让我们每个人在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安住当下,增强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在过程生成中与造化一起创造奇迹,而不是做造化的看客或者被动接受者。


       本次研讨会由美国过程与信仰研究部主任柯琳(Sheri D.King)博士与来自Griffith大学的高级讲师Adis Duderija联合主持,来自世界各地的200余人通过网络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相关链接:


       陆维东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过程哲学与觉醒商业和生态文明


       柯布在第16届怀特海儿童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致辞:生命的美好在于与他人共享欢乐


       第16届怀特海儿童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中美过程教育家畅谈幼儿共情教育


       韩国学者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 韩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张孝德做客柯布生态书院生态文明讲座,畅谈生态文明导航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樊美筠在“过程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分会上致辞:共迎过程研究的春天


       三生谷柯布生态书院举行2022开学典礼暨2021毕业典礼


       第14届“柯布共同福祉奖”颁奖典礼线上举行


       第15届克莱蒙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暨第4届国际生态文明青年论坛线上举办


       “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迈向零污染的地球”论坛线上举行


       “生生不息地球运动”启动 中美携手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