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淮阳师范044: 重游龙湖怀恩师


2022年04月05日 11:02    来源:美中时报    文/邢志坚

       又是一年清明节,古城陈州龙湖岸边杨柳青翠,蒲苇泛绿。物是人非,触景生情,我又想起了当年在淮阳师范求学时,和恩师桂行德湖畔畅游,谈古论今,聆听教诲的难忘情景。


本文作者邢志坚与桂行德老师(左)在淮师大门前合影


       我是1973年以下乡知青的身份被推荐上淮师的“工农兵学员”,1975年毕业后又被选拔留校任教。在淮师学习和工作的四个年头是我人生转折,职业转换的关键时期,从一个不满二十,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儿,成长为一名初具学养,满怀理想的人民教师,对我关爱最多、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就是终生难忘的恩师桂行德。


       我一进校就听说教我们语文和写作课的桂老师是当年郑州大学有名的才子、作家和诗人,文学功底深厚,写得一手妙笔华章,果不其然,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我就被深深打动和吸引住了。温文尔雅的桂老师平头短发,衣着朴素,表情沉稳,语调不高却气度不凡。他讲课开门见山,提纲挈领,逻辑严密,重点突出,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没有一句大话空话套话废话,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我则边听边记,唯恐疏漏。记得他给我们上的头一课是汉语拼音知识,细心的他考虑到班上有许多农村学生没有学过拼音,因此特意从基础发音规律讲起,并结合普通话朗读,着重分析了实际应用的音变现象,还当场示范了诗歌中的 “啊”字根据语意和前面文字所产生的几种发音变化,令人茅塞顿开。他见我一直不停地记笔记,下课后特意走到我桌前,亲切地询问“我这信阳口音能不能听懂”“讲的速度快不快,能不能记下来”“这么讲行不行”?并语重心长地说到,师范生必须先学好汉语拼音,会说普通话,特别是河南的老师,方言口音重,一定要有意识地多学多练,否则将来当了老师发音不准,误人子弟。看到尊敬的老师这么平易近人,还有如此独到的高见,旁边的同学也都纷纷围拢过来,侧耳聆听,10分钟的课间休息变成了传道授业的“第二课堂”。


       也许老师都偏爱好学的学生,也可能是看到我写的作文和发表在油印校报上的诗歌还有一定基础,因此有意栽培,倍加关爱。课余饭后,我总爱到住在学校小东门附近简陋平房里的桂老师家拜见求教,身为学问大家的桂老师从没大师的架子,对我这样不知深浅的莽撞学生同样虚怀若谷,以诚相待,不仅有问必答,毫无保留地解惑释疑,指点迷津,而且推心置腹,用自己的坎坷经历和人生经验为我启蒙,悉心传授为人处事和为文治学之道。发现我写字潦草和笔划僵硬的毛病,他一再告诫我,当老师首先要练好“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和铅笔字),并用手指蘸着茶杯里的水,在小桌上为我当场示范“永字八法”的练字基本功。针对我看书多而杂的毛病,他教我要巧看巧记,图书资料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看过都记住,只要记住关键词,就像索引一样,以后用时知道从哪能找到就行。知道我有读书摘记的习惯,他建议我以后多记卡片,分类编目,方便查找使用。说起“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戏言,他精辟地分析,关键要看怎么抄,最笨的照抄硬抄,弄不好就是抄袭;讨巧的是灵活借用,恰到好处;最高明的“化用”,用其意而隐其形,把前人、伟人、高人、别人的妙文佳句和意境理解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得其意而忘其言”。就像吃饭一样,把食物嚼碎吸收,再变成能量为我所用。他向我传授了自己的经验,不管文章还是诗歌。写成后一定要用普通话朗读两遍,对读起来拗口或容易产生歧义的字句及时修改,朗朗上口才会语句通顺。他还像大学里导师带研究生一样,专门为我布置了两道“课外作业”,一是将唐诗宋词精读一遍,至少背诵百十首名篇佳作;二是把“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浏览一遍,汲取不同流派的精华。班上有些同学讥笑我“偷吃小灶”,而这些难得的教诲对我来说确实如醍醐灌顶,拨云见天,通过这样的“加餐充电”,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听不到学不来的宝贵“真经”。


       当时的桂老师刚过而立,英气逼人,虽然课堂上严肃认真,不苟言笑,课后却十分平易随和,经常和我们这些无羁无绊,没大没小的青年学生一起打篮球、乒乓球,拼抢盖帽,扣杀攻防,玩得大汗淋漓,开心尽兴。晚饭后他时常约我一同到湖边散步,天南地北,谈笑风生,在信口闲谈中对我言传身教。他谆谆鼓励我不光要学好课堂知识,还要勤于动笔,多写多练,诗歌、散文、理论文章、新闻通讯、剧本唱词等各种体裁都要大胆尝试,抓紧难得的学习机遇,多学本领,充实自己。他记忆非凡,唐诗宋词名篇佳句随口吟来,绘声绘色,并以此为例,教我如何“炼字,炼词,炼意”。记得有年春天我们一起在龙湖边散步,他看到湖畔的绿柳,当即吟诵起王昌龄的七绝《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并向我逐句解析,启发我如何以含蓄的手法表现炽烈的情感,如何用精炼的文字描绘出镜头感,画面感。正是这样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使我一点点豁然开窍,渐入正途。


       为了让我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从第二学期开始桂老师就提名把我抽到学校刚成立的理论写作组,手把手地指导我如何选题,构思提纲,收集资料,谋篇布局,写诗作文,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一遍遍细心修改,倾注心血,圈点批注,至今我还珍藏着他当年在我所写的朗诵诗《黄泛区放歌》草稿、修改稿和打印稿上用红笔一次次做的精心修改和启发式批注。桂老师还特意把我在他指导下写成的这首诗推荐到地区群众艺术馆刚复刊的《周口文艺》,给我这个文学新人以莫大的激励。我还记得这首诗的开头:


               “放眼望,

               滔滔黄河来天际!

               心难收啊,

               金色泛区连千里­­——

               颍水如带挽黄淮,

               沃野莽莽接皖豫······”



《黄泛区放歌》修改稿


       1975年春天,淮阳县团委请他帮助采写一个先进知青集体的典型材料,他一力举荐我这个未出校门的无名学生担此重任。我以前从未接触过新闻报道,只怕辜负他的信任,给学校丢脸,他却热情鼓励我不要畏难,大胆去写,并耐心教我如何现场采访,注意人物事迹和细节特点,如何紧扣主题确定文章布局,如何有综合,有典型,有数字,有实事,有高度,有新意。在他的鼓励下,我鼓起勇气,临阵磨枪,现学现用,单枪匹马只身奔赴几十公里外的淮阳县青年园艺场,开始了我的第一次新闻采访。我本来就是知青,熟悉知青生活,和采访对象有相似经历和共同语言,很快就融入其中,和那些可亲可敬的知青伙伴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还和许多知青,尤其是1968年第一批下乡,并和农村姑娘结婚成家的老知青、烧窑师傅段清海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由于采访深入,材料翔实,内容丰富,典型生动,我用一周时间写出的这份经验材料受到了各级团委的首肯,在县广播站播出后受到了桂老师和学校领导的表扬。


       更令人感动的是,毕业分配时,桂老师极力保荐我留校任教,担任写作课教师。为了让从未上过讲台的我尽快胜任教职,他专门抽出时间辅导我编写《文章体裁》和《议论文写作》教材讲义,并从头教我如何备课,编写教案,讲课时如何把握重点,调整语速,适时板书,灵活互动,调动学生情绪,准确控制时间。我第一次讲课时,他专门抽出时间现场听课,为我撑腰鼓劲,课后又亲自收集学生反映,帮我对症下药,改进教学。他还循循善诱地教我如何既准又快地批改学生作业,精心传授文字改错和阅后批语的实用技巧。可以说,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恩师的扶持关照,直到后来我调离淮师,到许昌从事新闻、党务等工作,都和桂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书信往来不断,仍经常向他请教文学和人生的新课题,他也一直关注我在各个报刊上发表的新作,随时加以点评指导。1983年他看到我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报》上一篇几百字的短文《“的”“地”何必要“分家”》后专门来信,鼓励我不要拘泥于传统观念和已有定论,要敢于标新立异,别出新解。2007年我的第一本杂文集《火花》出版后,我专程赴周口向他当面求教,衷心感谢当年的培育之恩。谁料想,2017年秋天,当我带着刚出版的第二本杂文集《我行我诉》兴致勃勃地再到周口拜见恩师时,却意外地听到了他驾鹤西去的噩耗,不禁悲痛难忍,只能焚书遥祭,告慰恩师。这些年,虽然再也听不到恩师的谆谆教诲,被他点燃的创作激情却从未消退。去年我又先后出版了《蒲公英》《与诗为伴》两部诗集,也算没有辜负恩师当年的苦心栽培和殷殷期望。


又是一年清明时,

忍泪再采杨柳枝,

当年母校虽不见,

重游龙湖怀恩师。


       半个世纪的风雨洗不褪真挚深厚的师生情谊,在我心中,桂老师永远是50年前的风华模样,依然平头短发,衣着朴素,表情沉稳,气度不凡;依旧在杨柳拂岸,碧波荡漾的龙湖畔神采飞扬地吟诗诵词,纵论古今······




       邢志坚,男,汉族,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祖籍山东省莱州市,1953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市,1971年在周口北郊公社康店大队插队下放,淮阳师范政文专业七三(3)班工农兵学员,1975年8月毕业留校任教。1975年调回许昌,先后从事新闻、信息、党务、纪检及基层领导工作。现为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许昌市老新闻记者协会主席,已出版杂文集《火花》《我行我诉》,诗集《蒲公英》《与诗相伴》,荣获河南省新闻出版系统“老有所为突出贡献奖”。



       相关链接:


       永远的淮阳师范043: 淮师校友徐玉诺


       永远的淮阳师范042: 月上柳梢头


       永远的淮阳师范041: 我们的92·7班


       永远的淮阳师范040: 记忆中的淮师农场


       永远的淮阳师范039: 天下谁人不识君


       永远的淮阳师范038: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继续惠赐佳作


       永远的淮阳师范037: 天文地理学家曾次亮


       永远的淮阳师范036: 淮阳师范年谱略


       永远的淮阳师范035: 弦歌不绝四十春


       永远的淮阳师范034: 诗忆那些人,那些事


       永远的淮阳师范033: 我的母校


       永远的淮阳师范032: 我真正的学生时代


       永远的淮阳师范031: 青春时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30: 母校琐记


       永远的淮阳师范029: 淮师出了个王山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8: 感谢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27: 义无反顾读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26: 难忘淮师师生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25: 恩师难忘


       永远的淮阳师范024: 梦想成真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23: 第二故乡情更浓


       永远的淮阳师范022: 百年淮师:我心灵的家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1: 郭杰三老师:我生命中的教科书


       永远的淮阳师范020: 郭杰三老师:润物细无声


       永远的淮阳师范019: 难忘母校 难忘师恩


       永远的淮阳师范018: 致敬萧士栋


       永远的淮阳师范017: 为淮师荣誉而战


       永远的淮阳师范016: 谷迁乔: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色


       永远的淮阳师范015: 为母校淮师抒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14: 念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3: 我的三位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2:“活字典”张衡石先生印象


       永远的淮阳师范011: 最忆淮师那一抹春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10: 那晚,我与窗外月光对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9: 张华中老师:我心中的大先生


       永远的淮阳师范008: 淮师:永远在我心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7: 永远怀念恩师臧起初


       永远的淮阳师范006: 我在淮师读政文


       永远的淮阳师范005: 诗心,从淮师萌发


       永远的淮阳师范004: 尊敬与怀念:恩师桂行德


       永远的淮阳师范003: 梦想起飞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02: 借书买书琐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01: 弦歌台下


       致校友:《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惠赐佳作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