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从徐玉诺到阎连科


2022年07月24日 05:23    来源:美中时报    孙郁

       北京时间7月23日,全国第二届徐玉诺文化暨地域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学院开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平顶山学院、平顶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鲁山县人民政府、平顶山市徐玉诺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鲁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平顶山市作家协会、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联合承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原院长孙郁作了题为《从徐玉诺到阎连科》的主题报告。孙郁认为,徐玉诺是一个很有现代意识的诗人,其辞章之灵动,意象之鲜活,今人读之,都不隔膜。他那么精妙地开掘了内心世界幽暗的部分,写出泥土里的忧患和寻找新生的渴念。他写死亡、幻灭、悲苦,都是有着力量感的。内中有着生命意志的流动,像冬夜的风,在寒冷背后有着对于春的渴望。




       以下是孙郁报告全文。


       中原文学以其地域性特点一直引人瞩目。但这个地域性的文学不是封闭的,而是一种开放的,具有现代性的状态。从徐玉诺开始,我们可以举出一连串的作家名字:曹靖华、师陀、姚雪垠、叶楠、白桦、李准、张一弓、刘震云、阎连科、李洱、周大新、刘庆邦、柳建伟、墨白、邵丽、乔叶、梁鸿等等。他们的文学作品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力,有的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读者的注意。


       古老的中原的文学,曾给我们无数美的神往,《诗经》以来的文学,乃民族精神史的一部分,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五四运动后,中原知识人并没在旧路上滑动,他们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了新文化之旅。许多新文学作家,一出手就显出自己的力度。1925年,鲁迅收到了开封寄来的《豫报》,他在给编辑的回信中说:


       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预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预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


       鲁迅所欣喜的是河南青年在彼时的精神状态,植根于泥土,也有着世界意识,以现代人的悲悯与爱意审视自己的生活,这是新文化的精神之一。可以说,中原的现代文学,一开始就与五四精神融为一体的。


       徐玉诺是河南新文学的最早的作家之一,我过去对于他并不完全了解,因为准备此次会议,看了他的大量的诗文,觉得是一个很有现代意识的诗人,其辞章之灵动,意象之鲜活,今人读之,都不隔膜。他那么精妙地开掘了内心世界幽暗的部分,写出泥土里的忧患和寻找新生的渴念。他写死亡、幻灭、悲苦,都是有着力量感的。内中有着生命意志的流动,像冬夜的风,在寒冷背后有着对于春的渴望。比如那篇《废园》,在意象上很带现代主义的色彩,古老的城堡,千年古槐,埋葬者,立于无光的世界里。这种荒凉的景色激起了作者对于生活、命运的感怀,与同代的作家比,这种写作的笔锋传达的思想,丝毫不弱。他的许多感悟是有哲学一味的。《人生的现实》说:


       在我小而镶着黑边的窗口中,可以见到一条大桥——


       这桥是用一方一方的小孩子们的幻想造成的;从孩子们的心上,一直通到不可知的处所。


       在这条大桥上,我们时时可以见许多奇奇怪怪的影子过去;有野心家,负极重的行囊;有些教育家,带着许多学生;还有些母亲带着伊们孩子┄┄


       他们的兴趣是未发见失望时的希望;他们的勇气是盲目者的自信。


       又有来者!又有来者!一根绳一般过着。


       阅读徐玉诺早期的作品,很让我惊讶,感觉文字是飘动的,且染有幽深的内觉,表述间带有反逻辑的、悖谬感的特点。这与鲁迅的传统有一些接近的地方。他的小说也很贴近世俗生活,对于现实扭曲的、非常态的存在的把握有超常的能力。一是直面现实,一是以陌生化的方式呈现生活,这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是十分难得的。徐玉诺的文本因为是流动的和敞开的,对于后来的写作者,都是难得的经验。


       我觉得百年来的河南文学最为可贵的,是这样的传统。


       徐玉诺后,许多作家、学者、翻译家在审美之路上,延续着这样的传统。


       比如曹靖华的翻译,就既有现实主义的作品,也有现代主义的精神。他翻译的康斯坦丁·斐定的《城与年》影响了鲁迅对于苏联同路人文学的判断,且吸收了其中重要的审美观念。


       再比如李洱的小说,是时代感与先锋意识杂糅的一种。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一日三秋》也是如此。


       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阎连科的写作。


       阎连科也来自河南乡下,对于中原大地上的经纬有自己的特别感受。自《日光流年》开始,他不断地给世间带来惊奇。他审视土地里的人生,目光是深切和有穿透力的,审美上有现代主义的冲击波。后来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是《受活》,在夸张与荒诞笔调中,画了一幅中国乡村社会的寓言图。


       我曾经在《从<受活>到<日熄>》一文写道:


       这种写作在后来的《风雅颂》《丁庄梦》《四书》《炸裂志》《日熄》里都有展示,且越行越远。他在一种变异的节奏里,弹奏出魔幻般的舞曲。这里他遇到了几个难题。一是我们固有的资源没有类似的模式,可借鉴者不多,我们的神话与志怪传统很弱,尚无丰厚的土壤。二是在面对记忆的时候,如何跨域话语的禁忌,又穿越这些暗区,白话文提供的经验十分有限。三是将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象引入作品的时候,怎样避免余华式的翻译体的问题。这里能够给予其参照的,或许只有鲁迅。


       《受活》的文本是反写实主义的一次大胆尝试,他充分调动了自己的内觉,从乡村社会寻找到自己的话语结构。他在故土的元素里找到了一种对抗流行色的底色,给我们视觉以不小的惊异。《风雅颂》则面对的是知识分子的话题,在反雅化的路上走得很远。到了《四书》那里,一切都变了。他延伸了鲁迅《野草》的氛围,向着绝望突围的热浪覆盖了天地,那是一次勇猛的进击,乃精神的绝唱。在这两部作品里,不可能变为了可能,阎连科发现了属于内心的那个神秘的一隅。他驻足于黑暗之地,咀嚼着其间的苦味,且把古老的幽魂唤出,让它们散在日光之下。我们仿佛随着作者在梦中起舞,有时沉潜在无名的黑暗中。那些久眠的、无声的心之音一点点发散出来,扭动着我们的麻木的神经。在其剧烈的冲撞里,隐蔽的暗河开始在人们面前汩汩流过。


       在这样尝试的过程,阎连科不是讨好于读者,而是冒犯着每个与其文字相遇的人们,以难堪的和枭鸣般的颤音,搅动了世间的宁静。他善于调动逆行的思维觉态,在窒息的环境里点起微弱的灯火。那些被遮掩的感觉和诗意一次次走向我们。死亡和寂灭,在岩浆般的光照里被聚焦着,从我们的眼前晃来晃去。在这里,精神辽远的星亮开始与我们蠕活的灵魂交流,那些被涂饰的存在和埋葬的冤魂,与读者有了对话的机会。我们的作者用了多种元素把不可能的表达变成一种可能。而这时候,写实小说所没有的审美效果就真的出现了。


       从徐玉诺到阎连科,体现出中原地域性作家的一个很值得深思的传统。这个传统与鲁迅传统是有所交织,又带有自己的独异性。他们不是安于惯性的人,而是不断在挑战人们的感受极限和认知极限,以迅猛的、充满生命力的波光,冲击着僵硬的,灰色的思想之墙,引人到开阔光明的地方去。中原作家的深厚性与先锋性,对于国内同行的影响是的不可小视的。


       这使我们面对中原的文学史时,倍加珍惜这类精神传统。古老的文脉在那里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刺激了母语的写作。在徐玉诺与阎连科之间,有许许多多有创意的作家活跃在文坛上。比如说墨白先生,他对于文学的追求,既着眼于大地,也瞭望着远边的世界。在作品里,不断拷问着存在,拷问着自我。到了李洱那里,是一个集大成的人,他的《应物兄》所思所写,集叠了五四以来各种书写传统,写实的与写意的,京派的与乡土的,古典的与现代的。都在作品中巧妙地嫁接在一起。这才是中原文化厚重感的呈现。所以,我们今天讨论河南的地域性的文学史时,所得的印象不是单一性的、固步自封的审美形态,也非静止的,非流动的诗文世界。河南作家在百年历史里奉献了奇异的文本和精神的珍品。我们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不能不驻足于此。从徐玉诺开始的新文学所展示的精神画卷,还会被不断的续写下去。河南是给中华文化不断带来惊异感的地方,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想必亦如此。


       孙郁(1957-),本名孙毅,辽宁大连人。1988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现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做过知青、文化馆馆员、记者。2002年到鲁迅博物馆主持工作并担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2009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20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80年代起转入文学批评和研究,长期从事鲁迅和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鲁迅忧思录》、《鲁迅与周作人》等。


       相关链接:


       “全国第二届徐玉诺文化暨地域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学院开幕


       美国学者西思翎:用英语为徐玉诺的诗歌打开世界


       顾之川:推动徐玉诺研究,发扬光大徐玉诺文化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