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与语文教育有关的那些人和事


2022年08月08日 06:34    来源:美中时报    顾之川

       盛夏时节,刘谦邀我到河南邓州讲座,得以拜谒丁家祠堂,游览花洲书院。华樾教育研究院又安排为南阳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学校讲座。徐京京、小曾等陪我参观冯友兰纪念馆、南阳市博物馆,寻访祁仪镇冯友兰和李季故迹,游览内乡县衙、丹江大观苑等。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感受最深的,自然还是与语文教育有关的那些人和事。




       丁声树


       丁声树(1909—1989),邓州大丁村人。当年读研究生时就知道他的大名,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哈佛大学远东语言部研究员,耶鲁大学研究院语言学部研究员。在社科院读博士时,每次到语言所,在走廊看到他的巨幅照片,都会为这位河南老乡感到无比自豪。《光明日报》曾整版报道过他的事迹,称他是“从爱国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这次总算遂了亲往拜谒的心愿。丁声树一生只有11篇学术论文,一部《丁声树文集》,却是与钱钟书、杨绛、吕叔湘、何其芳等齐名的学术大师。吕叔湘称赞他为文“颠扑不破”,季羡林称之为“千锤百炼”。他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卓越贡献,主要体现在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即曾任《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的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因为只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新版虽然在扉页上注明“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吕叔湘先生和丁声树先生先后主持《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工作。谨向为编纂这部词典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先哲致以崇高的敬意”,但一般读者并不留意。《新华字典》由叶圣陶组织领导,魏建功主编,吕叔湘参与审定,前三版(1953、1954、1955)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四版(又称“新一版”)才改由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丁声树是《新华字典》1962版和1965版的修订主持人,也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人物”。1932年,胡适请陈寅恪为清华国学院出考试题,陈出“孙行者”,要求对下联,丁声树对“祖冲之”,周祖谟对“胡适之”,被学界传为佳话。丁声树北京大学毕业后,即分配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6岁时以一篇《释否定词“弗”“不”》一鸣惊人,傅斯年所长以200块大洋予以嘉奖;32岁成为专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从美国回国,傅斯年劝他去台湾,他说:“共产党究竟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无论如何总不会比国民党更坏。”坚持留在大陆,并且动员在联合国工作的妻子关淑庄(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带着女儿回国。在单位填履历表,“个人特长”一栏只写“初知汉语音韵训诂,略有方言调查经验”。这让我想起吕叔湘在“文革”中的轶事。当时,丁声树、吕叔湘、钱钟书、杨绛、俞平伯等在河南息县五七干校,周恩来指示,年长的科学家可以提前回京。军宣队指导员问:“各位有何专长,愿做什么工作?”吕叔湘回答:“我没有什么专长,学过一点外语,愿意做翻译工作。”又问外语熟悉程度如何,吕答:“大概七十分吧!”指导员后来对刘坚师说:吕“比较实事求是”。


       丁声树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严以律己、乐于助人。他是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住房却是他让单位按其夫人的副研究员职务分的。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为了照顾有卓越贡献的专家,特地给他们配发副食供应证,他坚决不要;学部委员的津贴、人大代表的车马费、文章和词典的稿费他也不领,抗美援朝时却把一家积蓄全部捐给国家。他还经常资助小区锅炉工和保洁员。上班从不要单位派公车,乘坐13路公共汽车,坚持“两不上”,一是车上人多不上,二是上车的人多不上。还帮助照顾老弱病残,维持乘车秩序,写信表扬车上的好人好事,被誉为“模范乘客”。杨绛《干校六记》,记述钱钟书和“丁某人”两个一级研究员烧锅炉,从早上到中午硬是没烧开,从此得外号“丁不开”。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唐河祁仪镇人,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家世代书香,英才辈出。其父冯台异曾任张之洞创办的方言学堂会计庶务委员,深信“在学新知识之前,必须把中文学好”。从此,“学什么都要打好中文基础”成为家学传统。母亲吴清芝平生喜人读书,尤喜子女读书,亲自教冯友兰、冯景兰、冯沅君读书,曾任唐河县端本女子学堂学监(校长)。她的教学经验是:“我教书无他长,但耐烦有恒耳。”孩子们每背会一册书,就奖励鸡蛋和五香牛肉。冯友兰述其学时说“皆先妣自幼教读之力也”。著名语文教育家、文学家朱自清在《读冯友兰、景兰、淑兰昆季所述尊妣吴太夫人行状及祭母文,系之以诗》中赞曰:“饮水知源木有根,瓣香贤母此思存。本支百世新家庙,昆弟三涂耀德门。趋拜曾瞻慈荫暖,论交深信义方惇。长君理学尤沾溉,锡类无惭古立言。”冯友兰曾为南阳教育学院《作文与指导》题辞:“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立其诚。”曾有河南老乡慕名拜访,说他每次考试,数学总是一百分,连语文也是满分,冯友兰认为他有点“喷”(河南方言,即夸大其辞),说“语文考试那是不可能得一百分的”。


       

       冯钟芸是冯友兰的侄女,著名语文教育家,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清华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与魏建功、游国恩、周祖谟等一起编写新中国第一套高中语文教材。1980年代我国中小学教材实行审定制,她是教育部中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我第一次见钟芸先生,是1999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云南举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邀请教育部中学语文教材审定审查委员参加。就是在那次会上,钟芸先生对我说:“我们是河南老乡。”后来,我与顾振彪先生曾到她府上拜年,还见到了任继愈先生。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其堂妹冯纕兰夫婿张岱年《修辞立其诚》入选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其女儿宗璞(冯钟璞)《紫藤萝瀑布》入选初中语文教材。




       李季


       李季(1922—1980)是我这次南阳之行的意外收获。冯友兰家南面百余米,就是李季家,原名德顺昌,当地人更喜称“李家小店”。李季是老革命,著名诗人,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他的代表作,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写成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曾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我当中学教师时曾教过这首诗,读到“摔碎了泥人再重和,再捏一个你来再捏一个我;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也有哥哥”,火辣赤诚的爱情宣言,生动质朴的语言,曾留下了深刻印象。统编语文教材注重革命传统教育,高三选修课教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又将此诗选入。与冯友兰烜赫声名相比,李季显得寂寥得多。据说新中国成立时,他回到家乡,觉得自己家里还算有钱,就主动报了地主成分,气得他爹把他大骂一顿。他每次给家里写信,总是交代“咱家可别占人家便宜,别吃救济”,每月按时给父母寄生活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和文学家。朱熹称其为“天下第一流人物”。元好问说他“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范仲淹祖籍苏州,生于徐州,求学于商丘,政治上三起三落,最后归葬于洛阳伊川。可以说,他一生的主要功业都是在河南建立的。范仲淹对我国语文教育的贡献表现在:一是他有两篇作品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一是《岳阳楼记》,另一篇是写于延安的《渔家傲秋思》。二是创建邓州花洲书院和商丘(时称“南京”“南都”)应天书院。花洲书院就是《岳阳楼记》的诞生地,是他应好友滕子京之请,凭一幅《洞庭秋晚图》写成的,尤其是“先天下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理想信念奋斗不息。应天书院与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并列为北宋四大书院。三是发起“庆历兴学”运动。他当宰相时曾上《条陈十事》,要求各州县皆设立学校,凡应科举者必须先受300日州县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先考策、论(议论文),次考诗、赋;不考贴经、墨义,即不采取死背经书和用经书上下文句作文的办法,也不笔试经术大义。加强基础教育,强调经世致用。这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与南阳有关的语文课文还有《出师表》《隆中对》和《张衡传》。诸葛亮原本山东瑯琊(今属沂南)人,因避战乱“躬耕于南阳”。前些年因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注释问题,还曾引起风波,我有《〈隆中对〉选文往事》以记其事,此不赘。这次与南阳相关人士谈及此事,至今似未释怀。所谓“人不知而不愠”,相信人教版语文教材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张衡传》选自《后汉书》,曾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张衡(石桥镇)和《后汉书》作者范晔(淅川县)均是南阳人。有一次温家宝总理考查山东,曾深入费县一中课堂,点评阅读《张衡传》的几个重点:“一是张衡的贡献。他发明了地动仪,早于欧洲1700多年。二是他的家世。张衡出身官宦之家,却无骄奢淫逸的恶习。三是他的学识。课文里短短几句话反映了他的好学不倦和学识广博。四是他的为人。‘从容淡静’,意味深长。五是他的处世。不好结交俗人,但又不自傲。”并介绍自己语文学习经验:“好文章可以多读几遍,有些甚至可以背下来。学习一篇文章,要能提纲挈领。文章不论长短,要很快抓住中心思想,分清要点,再结合自己的感受理解,这样最有心得体会。”


       当代南阳还有两位语文前辈值得一提:一是方城张定远,一是邓州韩作黎。张定远(1934—2022),著名语文教育家、编辑出版家、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原社长。曾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理事长、代理事长。著有《张定远语文教育文集》等。韩作黎(1918—1998),著名教育家,儿童文学家。曾任延安保育院教导主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北京市教育学会会长。1980年代,经张定远精心策划,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作文研究中心落地河南,邀韩作黎任主任,在郑州、南阳举行规模盛大的作文教学研讨活动。


       总之,此次邓州、南阳之行,让我感受到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文化氛围,也对南阳与语文教育有关的人和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相关链接;


       顾之川:推动徐玉诺研究,发扬光大徐玉诺文化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