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淮阳师范069: 记忆的老酒更香醇


2022年08月17日 02:59    来源:美中时报    韩翠荣


75级中文班女同学毕业合影。 前排左起依次为郑献荣、韩翠荣(本文作者),张翠英、岳风兰、李月芹、谢彩霞、崔秀荣、杨雪梅。后排左起依次为赵秀莲、刘金环、周青云、刘巧云,王桂珍,陈桂梅、段瑾瑜,牛月梅、邓美兰。


       时间总会麻痹记忆的神经,抖落记忆的浮尘,人生才看到价值,历史才重现光辉。45年前淮阳师范正如日中天,我那时也正青春年华。淮师赋予我美好人生的际遇,两年的求学经历,使我增长了知识才干,见证了友谊真情,淮师是改变了我人生命运的圣地。回忆两年的母校生活,往事历历在目,梦绕魂牵,回味无穷。青春的记忆刻骨铭心而历久而弥新,就像一坛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香醇迷人。


       时代的幸运者


       一九七五年十月,一张入学通知书,把我带进了淮阳师范。同车去的有赵德营公社的张翠英同学,我们分在政文二班。一曲优美的《工农兵学员之歌》响彻校园:“迎着灿烂的阳光,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我们工农兵学员,来自祖国四面八方,带着工人阶级的嘱托,带着贫下中农的希望,带着部队的光荣传统,走向教育革命的战场…。" 走进淮师,实现了我多年的求学梦,入学的新鲜感犹然而生。无论怎么说,我们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工农兵学员,拥有来之不易的宝贵习机会,我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幸运者。


       班里有七十五位同学,分别来自周口地区的九县一镇和黄泛区农场。这些同学入学前都经过严格的选拔和政审,有大队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团支书、理论组长、民办教师,也有复原军人、下乡知青和农村回乡青年。虽然经历不同,文化基础差异很大,但同学们相互团结,亲如兄弟姐妹。


       走进淮师时,我已是二十出头,但对于日常的针线活仍然感到陌生。一天,班干部张保安拿出一条被子,让我拆洗,我拆好洗净晒干后,却为难了,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缝被子这个活。于是我求助刘俊兰和李月芹。刘俊兰是鹿邑的小姑娘,瘦瘦的,双眼皮,大眼睛,乐于助人。她身上藏着有趣的秘密,能看透大家身边未来的奥秘,像个小神仙。她在谁师预言的事,后来验证果然真实。李月芹是沈丘老乡,对人热情大方,正直善良。正像人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群分吧,我们几个非常合得来。我找来她们,两人飞针走线,一会儿就把被子套好了,解决了我的难题。从这以后,我也学了缝被子,以后自己套被子,再也不求人了。


       我们班人才济济,活泼可爱,曾留下许多难忘的趣事。一个叫牛月梅的同学,来自扶沟崔桥,她聪明善良,热情大方。她是班里的生活委员,负责同学们的饭票发放。男同学总爱和她开玩笑,她从来没有红过脸。朱法兴、卫红灿是班里才子,能诗会画。一天的晚饭后,我走进教室,发现朱法兴和卫红灿同学在黑板上写着画着,便目不转睛地在看。朱法兴在作画,一轮上弦月挂在空中,旁边有闪闪的星星,月下几株梅花盛开,旁边木桩上拴着一头牛。黑板的右边有一首诗:“月夜木桩独系牛,一花开后百花羞。不惜丹青新艺匠,惹人辛苦使人愁。”画的左侧还有一句话:睿智者晓,愚者痴!这幅画配诗,都暗含了“牛月梅”的名字,他们是在用文字游戏和艺术的方式和牛月梅开玩笑。这时同学们都进教室了,都聚精会神地看着,教室里窃窃私语。正好那天牛月梅进教室晚了,当她出现在教室门口,同学们哄堂大笑,她也不知所措,一脸茫然。随后,老师走进了教室,朱同学忙去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世事无常,人生多舛。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活泼可爱的牛月梅同学毕业一年多就结婚生女了。女儿生下的第四天,她就得月子病去世了。豪爽热情的朱法兴毕业后转行做行政,在太康当了劳动局局长,因身体原因,5年前也离开人世了。人随仙鹤去,音容脑中留。45年前他们的青春容颜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是那样的英俊潇洒,那样的充满青春活力。


       学的不仅是知识


       淮师是豫东名校,人民教师的摇篮。这里藏龙卧虎,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名家。我们政文专业的老师大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他们身怀绝技,名显一方。支部书记司松林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政治教师叶德欣是中山大学,汉语教师有复旦大学的朱永锴和武汉大学毕业的何肇中,还有河大郑大毕业的知名教师臧启初、赵自伦、桂行德等,都给同学们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我印象最深的是朱永锴老师的语文课,他讲的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那一课,使我耳目一新,终生难忘。朱老师在讲台上用流利的普通话绘声绘色的讲述,把我们带进了中华名著的神奇宫殿。从那之后,我对“红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生都陶醉在对《红楼梦》的学习探讨中。


       说实话,在“学朝农,迈大步”的形势下,除了每年三个月的开门办学和一个月到学校农场翻淤压沙劳动,再去掉寒暑假,两年时间上的课并不多,同学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很有限。但同学们对知识渴求的愿望是强烈的,大家相互感染,学习积极性普遍高涨。老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让大家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学习和研究方法。大家相互激励,学习有目的,奋斗有目标,打下了终身学习坚实基础。


       客观来看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时间确实有点长,对教学和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通过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也亲身感受到农民的淳朴、勤劳和善良,体会到劳动的痛苦和艰辛,更能理解农村百姓的追求和向往,让我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确立了终生热爱尊重劳动人民的淳朴思想。


       终生难忘的是搬口农场的翻淤压沙经历,那是最苦最累的考验,也是师生们激情最高的日子。一九七五年十月底,在学校上课一月之后,我们七五政文专业的师生打起行装,坐着拖拉机到了搬口农场,开始了紧张而又激烈的翻淤压沙劳动。每天挖一条三尺宽七尺深的沟,把上面的沙土翻到一边,再把下面的淤土翻上来,把沙土翻到沟底,每个同学一把铁铣,谁也不肯示弱,铁锹在舞,沙土也在飞扬。对于我们这些没干过重活的年轻人,一天下来满手血泡,胳膊疼得抬不起来,睡觉时身子着床好像蒺藜扎,但从沒有人怕苦说累,大家都有一种年轻气盛不服输的劲头。一天,不知谁送来一辆架车,我和同桌的赵秀莲同学去拉架子车运土。一旁的郭学礼同学幽默地说:常吃白面馍,换个红芋片面也新鲜。挖土与拉车真像是换了个口味,这宝贝架车陪着我和秀莲度过了那段最艰苦的时光。我俩感谢那辆架车,由于它的陪伴,我俩手上的血泡慢慢下去了,逐渐变成了老茧。看着深翻的土地,想着将在这块土地上硕果累累,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翻淤压沙对于我们这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确实劳动强度太大了,但经历了这次磨炼和考验,在以后几十年里,我们能够从容的面对一切,我们有了战胜和克服的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难忘的一九七六


       回想一九七六年,是我在淮师学习生活的第二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地动山摇,天蹋地陷的一年。1月9日的清晨,广播里传出播音员沉重而深沉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仆告。听到此声,淮师的校园里顿时安静下来,师生们停住手里的一切,原地不动都静静地听着,广播里播送出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大家的脸上立刻失去了笑容,眼里都挂满了泪花,早饭甚至都沒人前往。上午大家动手做了很多白色的纸花,学校里的气氛非常沉郁,没有笑声,没有歌声,连平时热闹的操场都安静了。同学们自动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默默悼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七六年的夏天,我们第二次去搬口农场翻淤压沙,干了几天,我生病了,拉肚子几天不好,无法坚持劳动。老师把我和生病的同学送回城里的淮师寝室疗养,吃了几天西药也不见好转,已经无力起床了,买饭和打洗脸水这些事,也要同寝室的病号同学帮忙。看护病号的师玉庆老师一天几次看望,看我不见好转,老师也愁眉不展。一天中午师老师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中药汤让我喝下去,晚饭后又端来一碗。喝了两碗中药汤,拉肚子止住了,身体慢慢恢复了健康。这件事在我的脑海里几十年难以忘怀,我时时记起可敬可爱的师玉庆老师,感谢他对我亲如父女的关心和照顾。从那之后,我对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切身的感受,有了大病小病,首先想到的是采用中医诊疗。


       七六年的七月二十八日零晨,唐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地震波及到周边许多地区,闹得人心惶惶。一天夜里,突然感到有一种地震的感觉,我们连滚带爬跑到学校广场,许多同学慌乱中被磕破了膝盖。那些天我们也不敢在屋里睡觉,每天大家成群结队拿着草席,露天依偎在一起。


       七六年啊,真是极不平常的一年。7月6日,朱德老委员长逝世,9月8日,毛主席又离开了全国人民。全国震惊,悲痛至极。9月18日的追悼会开始,同学们臂戴黑纱,胸佩白花,排队低头,全场鸦雀天声。哀乐响起,追悼会开始,很多同学失声痛哭。追悼会结束,师生们一个个满脸泪痕。


       在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之后,淮阳师范学校作出一个决定,“化悲痛为力量,自力更生建学校”,学校把大礼堂南边的原淮师附小两层楼和西边的窑洞房拆除,用拆掉的木料和砖头做材料,师生自己动手,搬砖运料,和泥砌墙,建成了一栋两层40多间的新式窑洞楼房,从此,学生住上了新寝室,改变了低矮潮湿住宿环境。


       才女同学段瑾瑜


       初到淮师政文二班时同桌是赵秀莲,分中文班后的同桌是段瑾瑜,我和小段住在一个寝室,一个双人床,我住下铺,她住上铺。同学们往往把她的名字写成别字,她告诉我,她的名字从三国周公瑾的名和字而来。周瑜,名瑜,字公瑾。从此,再也不写错了。


       瑾瑜是郑州城里的姑娘,她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知名医生。1973年,她在郑州30中学高中毕业,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下放到鹿邑国营农场劳动锻炼。她受过城市良好的学校教育,又有农村两年的刻苦历练,她有着我们这些乡下孩子不同的知识层次和生活阅历。


       瑾瑜同学天资聪颖,长相出众漂亮,是全校有名的才女校花。她文化功底扎实,擅写诗歌散文,具有音乐天赋,能唱歌,会识谱,手风琴和口琴都能演奏歌曲,深受大家的喜爱。瑾瑜有个和蔼可亲的四姐段爱琴,四姐称她小五。由于父母常年下放到农村搞巡回医疗,照顾小五的事都由四姐操心。四姐来过淮师两次,同寝室的同学也都亲切地叫他四姐,四姐和瑾瑜一样漂亮而有内涵。我们去上课,四姐总把寝室整理得井井有条,每天早起总给大家打好洗脸水,当四姐回郑州时我们总依依不舍地相送。瑾瑜有一部收音机,每天给大家播放天气预报,那时豫剧《朝阳沟》正热播,段同学的收音机里经常送来银环(魏云饰)清脆悦耳的唱腔,给同学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段同学告诉我们,她在郑州的大街上见过第二代拴保的伴演者韩玉声,细高的个子,比王善朴高。每到周末,段同学总叫我和她一块去玩,我俩顺着城墙,绕着城湖走。瑾瑜对我说:湖水环绕,小船悠悠,夕阳穿过树林,照耀着古老的城墙。淮阳的美,在我心里超过北京颐和园。她还总讲一些我未曾听到过的故事。她说在郑州有一次天快黑的时候,她和四姐出外玩,曾遇见坏人,她们凭借自己的机智躲过了麻烦。她的故事也提醒我:女孩子在天晚时候不能单独出行。


       1976年长征胜利40周年之际,淮师艺术系徐行效老师组织排演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由于阵容强大,需要120多人,艺术班师生不够,只好抽调其他班同学参与,我班同学段瑾瑜、谢彩霞、张保安和张雅林被考察入选。段瑾瑜曾在鹿邑县惠济河大闸工地当过播音员,她的普通话水平不仅吐字清晰,字正腔圆,而且清晰流畅,感情丰富,节奏鲜明。长征组歌的女生朗诵自然非她莫属。看到舞台上化了妆的瑾瑜,眼睛又黑又大,脸蛋白里透红,一幅不高不低的结实身材,配上一套灰色军服,镶嵌红星的八角帽,腰束武装带,更显出飒爽英姿。“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断炊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滩泥毡扎营盘,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瑾瑜台上激情洋溢的朗诵曾引起台下观众的强烈共鸣,时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还有夏宗贵老师的男高音独唱,徐行孝老师潇洒自如的指挥,把长征精神演绎的得淋漓尽致,令我的听得如痴如醉。长征组歌不仅在学校演出,还在淮阳剧院演出,并多次被邀请到周口和外地演出。一次次成功的演出的背后,是师生们辛勤和汗水的付出,每次演出之后,徐老师常常累得说不出话来,瘫坐在凳子上。《长征组歌》是淮阳师范艺术系打造的艺术精品,也是瑾瑜同学青春年华最美好的形象展示,我常常为中文班的段瑾瑜同学感到自豪!


       淮师毕业后,瑾瑜同学回到郑州,在郑州师范学院任中文系副教授,她到处授课讲学,成为教学名师,赢得广泛赞誉。退休后的段瑾瑜,为支持女儿在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工作,已经移居北京,负责照看自己的外孙。她要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优秀品德,传递给新的一代。



韩翠荣(左二)在淮师上学时在教学楼前与同学合影。左一李月芹,右一段瑾瑜,右二邓美兰。


       韩翠荣,女,1955年出生,沈丘县人。1977年淮阳师范学校中文班毕业,几十年一直从事中小学一线教学工作,2015年退休。



       相关链接:


       永远的淮阳师范068: 亲历淮师更名与搬迁


       永远的淮阳师范067: 爱心化甘霖 忘我育英才


       永远的淮阳师范066: 李乃庆:让太昊陵名播全球


       永远的淮阳师范065: 我的青春记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64: 摘取“艺冠珠”的徐行效


       永远的淮阳师范063: 珍藏我青春记忆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62: 学者型画家吴金铭


       永远的淮阳师范061: “鸿管家”朱鸿猷


       永远的淮阳师范060: 中国画大师罗镜泉


       永远的淮阳师范059: 老师,永远的心灯


       永远的淮阳师范058: 明月何时照我还


       永远的淮阳师范057: 为我的理想插上了翅膀


       永远的淮阳师范056: 昙花一现的淮师农场


       永远的淮阳师范055: 助推奇门遁甲走向世界


       永远的淮阳师范054: 教育大家师玉庆


       永远的淮阳师范053: 淮师母校 长在心田


       永远的淮阳师范052: 永远的母校


       永远的淮阳师范051: 难忘的记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50: 三位恩师和我的新闻事业


       永远的淮阳师范049: 功勋校长卢怀璋


       永远的淮阳师范048: 名师顾之川


       永远的淮阳师范047: 栾广明:寂寞的大家


       永远的淮阳师范046: 淮师语文教研组编书纪事


       永远的淮阳师范045: 我的青春驿站


       永远的淮阳师范044: 重游龙湖怀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43: 淮师校友徐玉诺


       永远的淮阳师范042: 月上柳梢头


       永远的淮阳师范041: 我们的92·7班


       永远的淮阳师范040: 记忆中的淮师农场


       永远的淮阳师范039: 天下谁人不识君


       永远的淮阳师范038: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继续惠赐佳作


       永远的淮阳师范037: 天文地理学家曾次亮


       永远的淮阳师范036: 淮阳师范年谱略


       永远的淮阳师范035: 弦歌不绝四十春


       永远的淮阳师范034: 诗忆那些人,那些事


       永远的淮阳师范033: 我的母校


       永远的淮阳师范032: 我真正的学生时代


       永远的淮阳师范031: 青春时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30: 母校琐记


       永远的淮阳师范029: 淮师出了个王山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8: 感谢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27: 义无反顾读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26: 难忘淮师师生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25: 恩师难忘


       永远的淮阳师范024: 梦想成真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23: 第二故乡情更浓


       永远的淮阳师范022: 百年淮师:我心灵的家园


       永远的淮阳师范021: 郭杰三老师:我生命中的教科书


       永远的淮阳师范020: 郭杰三老师:润物细无声


       永远的淮阳师范019: 难忘母校 难忘师恩


       永远的淮阳师范018: 致敬萧士栋


       永远的淮阳师范017: 为淮师荣誉而战


       永远的淮阳师范016: 谷迁乔: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色


       永远的淮阳师范015: 为母校淮师抒情


       永远的淮阳师范014: 念淮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3: 我的三位恩师


       永远的淮阳师范012:“活字典”张衡石先生印象


       永远的淮阳师范011: 最忆淮师那一抹春光


       永远的淮阳师范010: 那晚,我与窗外月光对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9: 张华中老师:我心中的大先生


       永远的淮阳师范008: 淮师:永远在我心里


       永远的淮阳师范007: 永远怀念恩师臧起初


       永远的淮阳师范006: 我在淮师读政文


       永远的淮阳师范005: 诗心,从淮师萌发


       永远的淮阳师范004: 尊敬与怀念:恩师桂行德


       永远的淮阳师范003: 梦想起飞的地方


       永远的淮阳师范002: 借书买书琐忆


       永远的淮阳师范001: 弦歌台下


       致校友:《永远的淮阳师范》邀您惠赐佳作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