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并《千里走运河》:书写着全新的发展篇章


2022年11月12日 10:16    来源:北京泛亚智库官网    冯并


       中国的大运河是一张巨大的人工水网,是当年的物流人流高速路。从隋唐运河和京杭运河的历史印迹上看,上半部宛若一个正三角形,下部甩了一条弧线,如果隋唐运河能够还原,基本是一个大的菱形,覆盖了中原和东南部的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它是中国历史经济发展的重要物流平台,也是文明延续的血脉。它的历史流通作用,目前似乎有所减弱,但对我们来讲,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记忆,同长城一样,也是我们的一种永远的骄傲。现在,它还养育着中华子孙,在一座座运河城镇里,书写着全新的发展篇章。


       运河城市是巨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带动许多民生产业,这是毋庸置疑的。自从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国际国内旅游业,包括运河城市首当其冲受到不同程度冲击。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复工复产中,需要不断地启动的内需市场,旅游市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但如何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档次,同样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运河文化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感染力,需要从不同层次上去挖掘。古运河扮靓了旅游景观,为休闲旅游提供了新的天地,但它同样是运河城镇之间的交通血脉,在市场经济济赖以发展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换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大运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回顾和前瞻,是文化本能的驱动,也是经济本能的驱动。在智慧和创新创新创造价值的时代里,我们这些运河的子孙们,只能提升它的效能,而不仅仅只当成一种历史文化遗产。


       行走在运河城市里,谁都会有新的认知和收获。运河既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交通载体,也会继续它的历史使命。在现代社会里,交通方式的可选择性很多,便捷的航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成为新的出行方式和物流主要通道,但这并不意味着,运河交通注定是现代物流的弱势方式,或者只能旅游镜头中的一景。这是笔者利用四个多月的时间,穿越许多运河城镇,并写作这本笔记的最主要的感受。


       毋庸说,中国运河业曾经是活的物流产业形态,承起了千年经济繁荣,行走在运河城镇里,不仅会有一种阅读历史文化的愉悦,也会引出对运河未来发展的诸多思索。中国运河展现了中华民族水文化和水经济的发展智慧,也是一部折射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演进历史的百科全书。


       行走在运河边,也让我油然想起明末清初学者张岱所写的《夜航船》,无论是东西向为主的隋唐大运河,还是后来主要是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并不简单地就是运河轴线的更替变化,文化知识的传递流布,在很长时间里通过运河之舟来实现,更遑论一代一代的水利人,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不断构建更新了极为庞大的运河体系,使之形成了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商业和文化舞台,在中华文明的整合发展中所起到的有形和无形的重要作用。


       中国运河是真正的地上银河,运河城市也是这地上银河中一颗颗永远闪亮的星。描述和记录运河城市的古今形态以及今后的演变,不只是为了叙说过往,也要进一步提升人们的运河意识,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多种需求,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优化包括现代运河的发展结构。老运河有新传,新运河有古韵,运河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要在经济内循环及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将会发挥新的作用。


       面对运河,至少要有这样几个思索。比如,中国大运河所展示的中国智慧和水科技在未来流通中发挥什么样的新作用。又比如,它与我们提倡的绿色宜居城镇有着怎样的关联。还比如,运河保护和持续运作对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市场效应,它在当前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甚至,中国的大运河能否全面复兴,新的世纪新运河又从哪里开始出现,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有着紧密的关联。


       京杭大运河一般分为七个历史和现实段落,北运河和南运河是以天津为原点划分的,接下来就是鲁运河、中运河、淮扬运河包括里运河和早期的邗溝,再接下来就是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乃至跨越“江浦古道”抵达泉州,和跨越“梅岭古道”的潜在“南北大水道”。隋唐大运河的通济渠似乎已经成为历史,但永济渠和后来的漳卫运河河身犹在,繁荣了七百年的通济渠能不能全面复兴,更是作者关注所在。本书大体上以运河城市的发育历史为参照坐标,按照运河演变的年代顺序进行编排,也有不同时段的流向穿插其间,但很多文章的采写有一定连续性。一共分为四卷,从运河东部最早的枢纽城市扬州开始,分别叙说了对长江以北运河城镇,长江以南运河城镇、卫运河和隋唐通济渠曾经流经的城市,形成有分有合的谋篇结构,也插入运河的一些特殊形态,如胶州湾的“海运河”和人们正在谋划的“南北大水道”以及正在开工建设的西江“平陆运河”等等。从总体上看,有的运河段落目前仍然异常活跃,伴随城市扩容,运河主河道也会发生调整演变,“宜游则游,宜航则航”有了新的布局。不论它们未来如何演变,都会勾起人们对它前世今生的无尽回忆和对运河未来的许多遐想。运河城镇因运河而生,也因运河而发展,因运河的变化而变化。中国运河是华夏水文化水经济的伟大创造,无论是现在和未来,它永远是我们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数了数,从运河新老地标城镇的角度看,已有定论的重要运河城市,大大小小约有三十五座。用三十五篇简行笔记来记录,自然也会挂一漏万。而且城镇的规模不尽一样,发展状态各有千秋,但能从昔日和今日运河流水声中,倾听和感知的水的律动,从历史变化中透视它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终归会是一件绕有兴味的事情。


       这些城镇我都去过,有的不止一次,有的则有些走马观花,但也留有一定的印象。书写本身就具有侧面性,目力和水平所限,一定会有许多荒疏,加上运河功能和环境布局也在不断变化,聚焦兴趣也有即时性,很可能漏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也只能是写意多于写实,能够反映笔者在运河城镇中所见到的大脉络,也就不负此行了。




       (本文系作者《千里走运河》前言,该书已由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


       相关链接:


       黄河行之三:黄河路


       黄河行之二:柳湾啊柳湾


       黄河行之一:蓝色的黄河


       蓝色的黄河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