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志熙序《时光印象》:善于为教之久善


2023年01月15日 01:09    来源:美中时报    解志熙

       张久善兄是我的老乡党和老同学,他家在甘肃环县车道乡,我家在环县虎洞乡,都是县北的苦焦之地。1978年春我们同时考入西北师大中文系,1982年春又一同分配到母校环县第一中学任教,一块儿工作了一年有半。1983年秋我外出读研,此后每回故乡和母校,也都与久善兄见面。再后来久善兄调到庆阳第二中学、庆阳第三中学工作,虽然联系少了,但彼此都在念中。久善兄在环县第一中学和庆阳第三中学担任领导多年,对两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功绩载在人口,我听到他的好消息也特别高兴。如今久善兄退休安居,深情回顾生平往事,认真总结从教经验,撰成这本《时光印象》,我拜读一过,非常欣慰也非常感动。


       全书的确凝聚了久善兄大半生的生活经验和从教经验,内容丰富厚实,写得深入浅出,启人思索。大体说来,《时光印象》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久善兄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的抒写,集中在“生活点滴”和“抒怀微吟”两辑里。“生活点滴”是久善的生活经历及经验的朴实叙述,“抒怀微吟”则是诗的发挥。拜读这些篇章,我感到分外亲切。因为我和久善兄都是环县最偏远最贫苦家庭的孩子,日子同样过得极为苦焦的父母也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子女自尊善良孝悌仁义的人格之养成,到不惜一切地支持子女接受学校的文化教育。即如久善的母亲为了让他在虎洞中学打地铺不至于太冷,竟悄悄把自己棉裤的棉花加到儿子的被子里,自己一冬天就穿着单裤劳作着。母慈子必孝。所以久善很自然地是一位孝子,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久善亲侍汤药、不忌秽污,让垂危的母亲欣慰道:“我没有白养你!”这就是中国人的道德人格。久善兄和我都是语文老师,我特别高兴地注意到他写这类文章时,没有华丽的文辞,只是用朴实的农家语言传达真切的人情,有时甚至起用了环县方言。比如写父亲对奄奄一息的母亲说:“你走吧,我有几个娃娃呢,你这一辈子遭孽的。”这里我要代久善兄解释一下——“遭孽”这个词在环县民间语言里,是指一个人为了家人孩子不惜自己“受苦”“受罪”的意思,是默默地接受生活磨难的意思。



张久善著《时光印象》,敦煌文艺出版社,2023年2月即出


       久善兄上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情况,与我大同小异——所异者是他比我大四五岁,上中小学早一点,所同者则都是在偏僻的乡村窑洞里上的小学,到了中学久善先是在虎洞的第四中学就读、然后又转到县城的第一中学上完高中,恰与我的哥哥是同年级的同学,所以久善乃是我的学长。此后我们又同年考入西北师大中文系。读久善写自己大学经历的《我的这班同学们》,所记全班同学相互砥砺、团结友爱、毕业多年后仍然铭感不忘的情形,与我所经历的情况极为类似。在这样的家庭传教和学校苦读中成长起来的久善兄,首先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体贴人情的人、坚韧不拔的人,这是他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人格基础。等到久善兄自己当了中学老师,对苦读的农家子弟,自然充满了同情的理解和善意的呵护。


张久善在环县第一中学校长任上


       事实上,直到1990年代环县农民的生活仍很艰难,农家子弟读书仍是困难重重。《难忘那些人》一篇就记述了90级学生高仁军和他的弟弟高义军的感人故事。还在他们分别读初中和小学的时候,父亲摔伤了腰,失去了劳动能力,这突然的变故让小兄弟俩只能有一个继续读书,一个必须回家协助母亲照顾父亲。一家人经过商量,做出了一个令人伤心的决定:考虑到高仁军即将上高中,可以早点毕业,就让弟弟高义军回了家,而高义军也毫无怨言地回去了,而那年的高义军只有13岁。这个小小少年支撑起家庭也支持着哥哥上学,俨然成了家长——


       仁军考上高中以后,义军每年都要在学期中间送粮送钱,那时候学校大灶主要收黄米。有一次义军来学校送粮,吆着毛驴驮了80多斤黄米走了两天,步行了近200里路,鞋底都磨透了,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走这么远的路,我看到之后都觉得心疼。而义军却乐呵呵的。第二天义军返回时,想给哥哥说几句话,我即刻指了一名学生很快叫来了高仁军,这时的高义军,俨然是一位家长的样子,严肃而又认真地说:“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要听老师的话。”高仁军恭恭敬敬地应答着:“对。”义军:“不懂的地方一定要问老师。” 仁军:“对。”义军:“我今儿就回去了,家里的事你就不要想了,有我呢。”仁军:“嗯。”高义军说完后,好像完成了一项使命,看到我办公室里的一盆金鱼,马上又流露出了儿童的稚气。义军要出门了,高仁军又叮嘱义军:“路上要小心,天黑了就早点住下。回去后,多操心爸爸。”高义军连连点头。这种角色的转换所传递出的那种人间真情,是多么地淳朴温暖啊!


       作为老师的久善兄为这小兄弟俩的真情而感动,朴素的文字里充满温情,使这个故事成为环县农家父兄子弟苦供苦读的典范写照、环县教育史的生动一页。


2005年9月老同学在环县第一中学50大庆上相会

(左起张宗军、吕仲斌、张兴善,解志熙、张久善、敬登洲、张克裕、梁占德)


       另一方面的主要内容则是久善兄对其从教生涯的记述和教育经验的总结。从1982年回到故乡母校环县第一中学任教,到2015年从庆阳第三中学校长职务上退休,久善兄在中学教育岗位上辛勤工作了三十多年,是深受敬爱的好老师和善于治校的好校长。尤其是任环县第一中学校长七年、任庆阳第三中学校长达十年间,久善兄殚精竭虑、全心投入,正是在他的组织领导下,这两所中学都成功打胜了办学的翻身仗,迎来了各自发展的辉煌阶段。在这过程中,久善兄结合两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办学、教改的新途径,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探索出新课改的途径。收在《教育杂谈》一辑中的多篇文字和《岁月留痕》中的《庆阳三中日记选抄》,就集中反映了久善兄的教学与治校经验。我曾经在中学工作过,读来特别亲切,也非常佩服。



1982年同回母校环县第一中学任教的解志熙抱着张久善的女儿


       环县第一中学的师资与生源比较好,所以在久善兄的领导下顺利打了一个翻身仗乃在情理之中。比较而言,庆阳第三中学的这场仗特别难打——在久善兄接任庆阳第三中学的校长之初,这所中学的生源和办学条件比较差,学风校风和教学管理上也可谓问题多多,一个外来的校长如何改变这一切,便成了考验久善办学理念、管理能力的一场硬仗。《庆阳三中日记选抄》详细记录了久善兄担任校长的七年间,从改善校风学风、加强学校管理水平入手,到确定重点办学-教改目标、努力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直至加强校园基本建设、积极改善教学条件的诸多措施逐步落实到位,最终使一所比较落后的学校转变为先进学校的过程。写于这期间的一篇篇日记,无不凝聚着久善兄努力办学的心血,也生动地体现了他的“以人为本,关怀为先,感染为重”的治校理念。在教职工面前,久善绝不施展他作为一校之长的权威,而是把教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主动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从而非常有效地调动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例如体育教师冯老师的家距离学校较远,孩子上小学了,但按规定不能在与庆阳第三中学一条马路之隔的庆师附小就读,而只能在较远的学校就读,冯老师为了接送孩子上学和自己上班不得不往返折腾,有时不免耽误教学工作,他为此非常苦恼。久善兄得知此事后,立即主动前往庆师附小联系,很快解决了问题。冯老师事后感激地说:“张校长解开了让我苦恼了三年的愁眉,孩子上学近了,我就能安心地教学了,以后我绝不会迟到或耽误一次体育训练课。”对于学生,尤其是犯过错误的后进学生,如打架斗殴者,作为校长的久善兄反对把他们开除了事,而力主以宽容的引导和耐心的教育为主,认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是犯错误、识错误、改错误的过程,他们年少气盛,自控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自我调控能力都比较差,很容易犯错误,有时还会冒犯老师,这个时候,我们如果缺乏耐心,缺乏宽容,对他们的错误口不择言,大发雷霆,疾言厉色,训斥惩罚,往往会使学生将好心当做歹意,心生怨恨,甚至有意和我们对着干。”所以久善兄对“问题学生”,都尽可能为他们保留继续求学的机会、尽力引导他们回归到正道上来。他的善心和善举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挽救了不止一个“问题学生。”在校风校纪的建设上,久善兄服膺教育学家李镇西之所言——“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所以为改善庆阳第三中学的管理规范与校风校纪,作为一校之长的久善兄身先示范,起到了很好的感染作用。久善2008年11月5日的日记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今天收到了一封学生写来的信,署名是高二(2)班某同学,他看见我曾在校园里捡起了几片垃圾,很是感慨,对比有的老师在教室里抽烟、随便乱扔烟蒂,对我给予了表扬。读了信后我也很感慨,我这举手之劳为什么会引起学生的好感呢?学生表扬我,认为我这个行为让他很感动。我成天讲要如何遵守纪律,如何爱护环境,他不一定记得住,随手捡起了一片垃圾,他却印象深刻了,这真印证了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宋史》有言:“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也就是说,一个令人信服的榜样,胜过费尽口舌的说教;一次以身作则的示范,胜过生硬刻板的命令。


       正是在久善的率先示范下,一名心生敬意的学生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呼吁大家文明卫生、爱护校园——“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我们的三中能好上加好”。庆阳第三中学校纪校风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是这样一点一滴逐步实现的。


       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事业,“育人”者也即导人于善良正直之谓也。久善兄长期奋斗在中学教育第一线,诚然是久久为功、善于为教的好教师和好校长。这本书记录了久善兄三十余年从教治校的宝贵经验,点点滴滴,具体详实,读来亲切生动、有趣有味,远胜于一些教育学的高头讲章。毫无疑问,此书对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们将是最为有益也最具参考价值的读物。今当此书出版之际,我得以提前拜读书稿,感受深切,在此略说一二阅读体会,分享于此书的读者吧。


解志熙2022年9月18日于清华园


       相关链接:


       解志熙《中国现代文学文献辑存丛书》:有特色、有成就而长期被遗落的现代作家作品


       解志熙《砚台的记念》:一个学者的成长史


       解志熙《砚台的记念》:"乡村中国"的缩影及其社会学意义


       解志熙《砚台的记念》:悼念任访秋师


       解志熙《砚台的记念》:我的研究生导师刘增杰


       解志熙《砚台的记念》:遇到关爱和是我一生的幸运


       解志熙《砚台的记念》:“慰情”或“载道”


       解志熙《砚台的纪念》:家族记忆与个人成长的温情书写


       解志熙《砚台的记念》:我的大学


       解志熙《砚台的记念》: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解志熙《砚台的记念》:质朴高雅 风味隽永


       解志熙散文集《砚台的记念》即将出版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