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永:2023年的中国企业家


2023年07月08日 09:10     美中时报    本报记者徐列



       2023,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年。疫情是悲痛的事实,也是坚实的理由,“疫情过去就好了”,2023年没有了这一理由。


       疫情更准确的含义,是在疫情之后。“后遗症”逐渐显现。


       2023年上半年,中国国内多个宏观数据“断崖式”下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下降了18.8%,降幅持续接近两成;青年失业率继续攀升,接近21%,这一难题将可能持续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速20年来首次陷入低迷……对政府出台更强烈刺激政策的呼声高涨,与此同时,渣打、瑞银、摩根大通等纷纷调低对中国全年GDP的预测。


       经济是一张网,企业是网上的节点,经济之网之所以伸张、缩敛,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一个经济体的前景,事实上是一个个企业家预期的加总。下行期,企业家信心尤为重要。


       企业家又回到视线中心。刚刚结束的天津夏季达沃斯的主题是,“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的驱动力”。开幕式上,总理李强说,企业家以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不确定的时代注入确定性”。


       “2023年”之于中国企业家的准确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企业家必须认知这一含义?


       傅小永,人文经济学会联合创始人、(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前副秘书长,长时间主持《百年中国企业家精神1840—2020》、《中国企业家发展信心指数》、《企业家精神和中国未来》等调查研究报告。多年与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大量接触和一线调查,以及对企业家精神的长期研究,让他对这一群体有了更精准的画像。


       “只有微观的企业家视角,才能准确理解宏观数据的上下行。”傅小永认为。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企业家精神研究和传播的杰出人士,他将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履历,呈现企业家精神之于中国的更纵深历史,这可能比单纯理解2023年的危机本身,更有价值。


       一、扛起企业家精神的旗帜


       2011年,万科地产创始人王石求学哈佛,其时60岁。傅小永嗅出此则新闻里的别样味道,邀请王石在其主编的《亚布力观点》上开设专栏,并第一时间想好了专栏名称——“60岁上哈佛”。


       王石热衷登山、赛艇、攀岩等运动,有着同龄中国企业家鲜有的“现代意识”。“60岁上哈佛”想呈现的,即是王石视角的中国企业家“现代意识”。


       但第一篇写什么呢?第一次开专栏的王石思虑良久,未有定案。傅小永建议,回答为什么在大家都热衷于打高尔夫球的60岁却执意海外求学吧。他其实希望王石在专栏的开篇回答他心目中的“企业家精神”。


       这篇题为《什么是企业家精神》的专栏广为传阅。在文末,王石写道,“每个社会总有些传统、规范和模式,意识到其中的问题,重新组织要素并成功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这只是传扬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小序曲。


       亚布力论坛素有“中国达沃斯”之称,是第一家、客观而言也是最著名的企业家组织,其一年一度的年会,是中国企业家的思维盛宴。长时间分管研究和内容工作后,傅小永逐渐意识到这家机构应该找到自己的“理念之锚”,2015年,他建议将年会主题确定为——企业家精神与中国未来。


       如今蔚然成风的“企业家精神”,不到10年前,还只是个专有名词,通常出现在专业学者的学术论述中。2015年会主题讨论会上,数位知名企业家、投资家问,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传扬企业家精神,需要更好的契机。


       论坛每年举办近百场大小“会议”,讨论的都是“事”,或宏观经济,或国际化、或企业治理,不一而足,缺少“人”——经济之事的主人公“企业家”的情感和温度


       2016年,傅小永为年会增加一个“人”的板块——《中国商业心灵》。此前多年,他曾和同事策划一档叫《中国心灵》的系列访谈,虽遭夭折,但此时这一创意又派上用场。他还记得第一次读CBS访谈合集《美国心灵》中文版时的兴奋劲。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傅小永为《中国商业心灵》做了个特别策划——“给40年的一封信”,邀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朗诵自己写的、给这“40年”的心里话,有俞敏洪、冯仑等,呈现企业家群体在这40年里冷暖自知。


       打头第一个,是曾受12年“牢狱之灾”、刚被平反的物美超市创始人张文中。此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史无前例、公开审理一起民营企业家冤案,此企业家即是张文中。


       手拿这封改了几十稿的信,张文中读道,“没有比失去自由更痛苦的了,仅仅关押在看守所,就长达三年之久。很多人问我,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今天我告诉大家,最悲惨、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是靠读书度过的。一共读了几百本书,许多是英文原著,英文水平比原来有了极大提高。”


       “这已经不是我张文中的事了,这是中国企业家和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事。再审张文中案,不仅仅是还我一个清白,更是还中国企业家精神一个清白。”


       这封催人泪下的信,值得一读再读,其网络传阅量早已达数亿。坊间传闻,“有关领导”也读到了。


       年会结束不久,傅小永接到电话,“有关部门”委托安排拜访经济学家张维迎,“请教如何发扬企业家精神”。北大教授张维迎是国内公认的研究“企业理论和企业家精神”一把手,傅小永意识到可能会有“大动作”。


       同年年底,“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不久后,“企业家座谈会”召开。“弘扬企业家精神”的论坛、文件、研究络绎不绝。


       “企业家精神”一词,终于洛阳纸贵,风行一时。


       二、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风行中国,张维迎功不可没。他被称为“中国的市场先生”,也是1978年后第一个使用“企业家”一词的人。


       1984年,在给《北京日报》的一篇书评中,他第一次使用“企业家”,但编辑坚决要求改成“实业家”后方才予以刊发。


       张维迎迄今为止的学术生涯只解释两件事,一是价格为什么重要,二是企业家为什么重要,他用一个简单公式解释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价格+企业家”。


       当所有人都在问“企业家精神是什么”——或创新、或冒险、或勇气、或行动力——时,张维迎反其道而行之,“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


       他说企业家不是好员工,好员工“听人摆布”,企业家“摆布别人”。他说企业家不是给定条件下求最优解,而是改变条件本身。他说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科学决策依赖数据和计算,企业家决策依赖直觉、想象力和“非共识”。凡此种种。


       师从张维迎多年,并大量接触企业家群体后,傅小永对“是什么”有了自己的独到理解,他把企业家精神简洁归纳为“警觉”二字。


       企业家(Entrepreneur),其拉丁语词根“empresa”的原本含义,就是“去发现、去看、去感知、去认识、去俘获”


       他的兴趣不在于“警觉”二字到底什么含义,他专注于“如何才能让企业家保持警觉”。他令人意外却又合乎情理地说起媒体改革,“媒体改革的作用被大大低估了”、“媒体改革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只有在周全的、多维度的信息之下,企业家才能准确感知。只有在赞同反对、内部外部、乐观悲观等不同维度信息的不断冲刷下,企业家才可能保持警觉。任何单维度的信息茧房,都势必造成认知偏差,从而损害企业家的感知和警觉。”


       “破坏了企业家群体的警觉,也就破坏了一个经济体的效率”。


       在回答“2023年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时,他说外部世界已尝试一种新的定价策略,但中国企业家还没有充分意识到。2023年的中国企业家,最迫切需要的,是“外部视角”。


       2021年底,傅小永旅居洛杉矶,经常自驾于美国各地。他发现旧金山或洛杉矶街头,陌生人的脸上大体还是有友善且得体的微笑,但在传统的“铁锈区”,可能就不一样了。


       游历于“铁锈区”时,他习惯于在晚上找一家酒吧,要两扎啤酒,观察、读懂那些“落寞而无奈的神情”。全球化势必抛离了一些区域,“若不能带来同理心,还会有谁支持全球化呢?”


       他发现,在美国,可能只有两件事没有分歧,一是关于基础设施投资,二是关于中国。他认为,“中美”这一最高频的外交词汇之一,已经过于狭隘了,一个统一行动的外部世界事实上已经成型。


       傅小永主持《中国企业家发展信心指数调查》近10年,一年两次、持续10余年这一“信心指数”,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是企业家决策的重要数据参考。“铁锈区”酒吧里那些落寞而无奈的神情总让他回想起“晴雨表”上的两个核心结论——


       中国企业家对外部世界的乐观比例已经不足两成,这一比例在过去10年里下降了50%以上;8成以上的企业家认为,“逆全球化”已经不可逆。


       “信心指数”整整十年时,傅小永给出了三大政策建议,其中之一,是“沟通、缓和与外部市场的关系。与外部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关系,是过去10年影响中国企业家信心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三、百年企业家精神


       传颂企业家精神的高潮到了。


       2017年,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泰康保险创始人陈东升等决定筹建“中国企业家精神博物馆”,传扬1860年至今的中国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精神建一个永久的基地。


       建筑实体,委托著名设计师马岩松。这一状似破茧虫蛹的建筑最终获奖无数,包括2021 Dezeen Awards最佳文化建筑奖、2021 Architizer A+Awards 专业评审奖,同年获奖的还有“比弗利山丘庭院”。


       难点在于精神实体——如何归纳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代际特征。傅小永组建了包括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在内的团队,奋战一年多。团队第一件事,是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找到“企业家”。


       中国是个在商业上早慧的国家,形成统一超大规模市场的历史,有两千多年,民间交易又极度活跃,宋代已经出现合股公司和职业经理人阶层,元代已经有了纸币,清初已经有粮食期货了……但中国历史的故纸堆里却没有“企业家”。


       傅小永引用“头号中国通”费正清的话说,“一个西方人对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问题之一,是商业上早慧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独立的工商阶层?他们为什么一直是官僚阶层的附庸?”


       在题为《百年企业家精神1860—2020》报告的序言里,傅小永写到,“经济史是产品、服务、技术和产业新陈代谢的历史。企业家,其最重要的职责,是驱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产业的产生。理解企业家,是理解经济史的关键。”


       “企业家”是社会的稀缺资源


       鸦片战争后,救亡成了中国历史的主题,其第一件事是“学造物器”,即技术模仿,史称洋务运动。谁来造、怎么造——企业家登上中国近代史的舞台。


       1860年迄今,中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家精神的黄金时代,洋务运动、民国初年、改革开放,这160年多年里,影响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四个最重要因素是:制度、意识形态、技术和社会观念。


       以这份报告为蓝底,傅小永带领团队最终遴选出1860年至今的100位企业家,归纳出他们的特质。这份百人榜单永久陈列于中国企业家精神博物馆内。


       傅小永在报告序言的最后一段说,“这份榜单不是盖棺定论的功名册,而是抛砖引玉的导读,它激发以企业家为视角,理解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


       他特别提到一则笑话。2016年,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访问以色列,探寻这个“弹丸小国”的企业家精神何以冠绝天下。


       行程结束前一天,“金牌导游”、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在大巴上讲的一则以色列笑话,或是最好答案——记者采访四个人,美国人、俄罗斯人、中国人和以色列人。记者问:“打扰一下,请问你对肉类短缺有什么看法?”美国人说:“什么叫短缺?”俄罗斯人说:“什么叫肉类?”中国人说:“什么叫看法?”以色列人说,“什么叫打扰一下?”


       以色列人一贯宽容失败、允许冒犯,挑战等级和权威,有真正自由的思想市场。经济越依赖技术、知识与创新,自由思想市场就越紧迫。


       这个意义上说,“2023年的中国企业家”,或中国历史上任何年份的企业家,其含义都并无新意。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