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民:我的三年高考经历


2023年12月10日 10:12     美中时报    王铁民



       下乡当知青给农场喂牛


       1976年,我从漯河一中高中毕业,就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成了下乡知青,被下放到许昌舞阳县吴城公社的一个农场去劳动。


       刚到农场,我被分到一间小屋里,负责喂养农场的那几头老牛。当时刚发过洪水(1975年),老农场被大水冲了,就剩一间比较结实的小屋子。后来公社又盖了新农场,其他知青都去新农场干农活,我因为年龄小,身板也是又瘦又小,农场就让我留在老农场的那家小屋喂喂牛,活也不重。和我一起喂牛的还有一位老农,主要是负责指导我的养牛技术。不过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农场还让我负责出黑板报。是个小黑板,出的板报也没有现在讲究。不过幸亏那时候我有了这个差事,才让我没有丢掉学习,才能够坚持学习,为后来参加高考做准备。


       毕业一年就恢复了高考


       1977年上半年,同在农场的姐姐给我带了消息:国家恢复高考了。听到消息的我心里只有两个字:激动。我激动得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恢复高考的消息重新点燃了我们这代人对知识的渴望,也给了我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


       我想到就做,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参加高考找出路。在我们那个时代,下乡知青都希望快点返城。在没有考大学这条路之前,想回城,要么参加招工进工厂当工人,要么就是参军。除此之外,就只能留在农村当农民。即使当去一些集体工厂当工人,也得托托人才行。因为父亲就是一个普通老师,根本没有那么多关系,所以我只能寄望于高考了。也就是在得知高考的消息后,立即报名要参加考试。   和其他老知青相比,我还是比较幸运的。我记得1977年全国有570多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实际录取的还不到30万人,录取比例只有5%左右,是很残酷的。但是,依然有很人报名,尤其是那些常年在农村的老知青,即使累得腰都弯了,还去参加考试。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比起他们,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


       经济条件有限第一年考上没有上


       我报名参加高考后,就立即着手复习。由于有以前的底子,再加上一年来还经常看看书,我复习起来倒不是很吃力。当时条件是很艰苦的。我除了喂牛,就是看书复习。没有书架,我就在墙上钉两个钉子,拉个绳,放一块木板当书架用。但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当时墨水比较紧俏,集市上没有卖小瓶的墨水,大桶墨水又太贵,买不起,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习,父亲只好从单位借了点墨水出来给我用。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的毅力。”就这样,我在养牛的小屋里开始复习功课。没有老师辅导,没有补习班可上,复习全靠自己。我回想起来就说:“现在的考生真得太幸运了。”1977年,我走进了高考考场。那时的考场设在公社中学,很简陋,两边各垒几块砖头、一块木板架上去就成了课桌,椅子也是用砖头堆成的。后来,我考上了一所中专,与此同时考上中专的还有我的一个姐姐。但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一下子要有两个孩子上中专,供不起。我父亲说我是男孩子,年龄也小,先缓一年再上也没关系。”我自己也想考个好大学、上本科,第一年就没有上,准备来年再考。


       坚持三年终于圆了大学梦


       1977年没有考上理想的本科大学,我一点也不气馁。明年再接再厉,我就不相信考不上。我有一股自信,遇到困难坚决不认输。到了1978年,高考已经恢复了正常,是在夏天考试。时隔半年,我再次走进了考场。然而,这次考试又失利了,而且还没有第一次参加高考的成绩好。即使如此,我也没有放弃。我感觉已经没有退路了。我不愿意回农场,也不想进工厂当个普通工人。于是,1979年,我第三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最终被开封师院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大学录取了。


       想到自己三次参加高考的经历,我显得很平静,我的心态很平和。一是因为当时年龄比较小,觉得还有机会;二是虽然接连两次落榜,但我的成绩是在不断提高的,这也给了我很足的信心。


       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天气很热,看着手里的录取通知书,我知道自己的命运从此将会改变了。


       王铁民,郑州十一中语文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2018年退休。


       相关链接:


       尚仁杰的大学梦:梦魇与梦靥


       石迈远高考经历;为了梦中那一束微光


       邱金玺:我的大学梦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