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发着文化的气息与力量

——读刘仝保新著《文化的力量--与智者对话的思考》有感


2021年06月09日 07:09    来源:美中时报    万伯翱


       无论是南朝刘勰的“察人文以成化”,还是宋代周敦颐的“文以载道”,都道出了天下文章的历史使命。新闻是实现“文道并重”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人理所当然地承担“载道”“弘道”“传道”的重任。读完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刘仝保新著《文化的力量——与智者对话的思考》(以下简称《文化的力量》),更加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成为作家之前,我是党培养出来的一名新闻干部,文字一直是我与外界交流的方式,也是和仝保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他写过多篇对我的专访,且都是整版整版的大块头文章,一个记者能在几年内为同一个采访对象写出多篇不尽相同的大稿,确实不易,也彰显了他有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和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种功力和态度都源自于文化。文化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着生产力,并形成了凝聚力,最终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我和作者都是文化力量的被感染者与受益者,更是因文化相识。2007年我的散文集《五十春秋》出版后,他约我做了一次专访,一篇《花甲伯翱 笔下常青--写给五十春秋》的文章很快出炉,之后交往便多起来,总有不少话题可聊,继而写出了《老道有童心--写给六十春秋》,《“书”生万伯翱--写给七十春秋》,《万伯翱开创中国散文创作新领域--写给元戎百姓共垂竿》,每篇都是出手洋洋洒洒的四五千字,其中第一篇被东方出版社的编辑选用作为我的专著《红墙内外》的后记。2020年,我在谋划出版新版《元戎百姓共垂竿》时,首先想到了请他作为责任编辑,一是他了解我和我的文章、二是他认真勤奋得像是埋头耕耘的小黄牛、三是想带他步入文学创作之路。经过半年的共同努力,新书得以出版,他的那篇《万伯翱开创中国散文创作新领域》再次作为后记呈现在书中。


       古以文载道,今以文聚力。《文化的力量》得以出版正是文化凝聚力的体现。几年前,我曾提议他考虑出版自己辛勤笔耕的名人访谈录,他说接受访谈的人不下二百位,其中有国家、省部级领导,就是习大大所讲的 “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也包括一些威武之师的将帅名流及后代,感受到的是“文武双材”;多有诗书画文之人,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学巨匠,总之都是德艺双馨的大家;而那些创造着财富的传奇商贾,让笔者最为感动的是“慈善家”这一个共同的称号;采访中还有诸多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履职尽责、参政议政......如文物大家史树青、创意产业之父厉无畏、人民英雄张伯礼、著名文化学者马未都、商界大咖周鸿祎等等。十多年来,他渐渐地把从事新闻职业的那种从“养命”观,不知不觉地升华为了“养心”,因为已经喜欢上这样的工作场景,更有一些被访者,成为他的良师与益友。这确实值得总结一下,起初他给书起的名叫《茶馆笑谈中》,意在“如茶筛过滤般的文字和急流浮躁闹世中淡淡香的距离”,渴望在那样的地方和那样的人聊天做采访。今天,定为此名,是从访谈的境界走到访谈的力量,算是一种升华。


       仝保是位资深的新闻人,先后供职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如今已在新华社岗位上工作了近十年。他从一线记者干到了主编,早年他经过深入调研撰写的文章被中宣部评为“具有决策意义的新闻报道”。几年前他又在新华社转岗从事品牌智库研究,但“采访”这个“工种”,他始终在坚持着,热爱着,也有不少媒体向他伸开橄榄枝,不惜拿出大版面刊发他的名人访谈。《文化的力量》就是他的第一本名人访谈录,由50多篇人物访谈汇集而成,我打开这凝墨的心血书本,整体散发着文化的气息与力量。编辑中,他多次征求我的意见,也几次调整方案,十分的“不耻下问”,在人物选择上舍去了高官,拿下了明星,既不刻意求大,也不盲目求名,只为“力量”而集。全书最终确定为五辑,包括“匠心独运,文化的塑造力”、“远行之美,文化的辐射力”、“大爱躬行,文化的凝聚力”、“薪火相传,文化的创新力”、“商业文明,文化的推动力。”我认为,这本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作品拼凑,因为能看到人物与人物之间产生着强烈的互文效应;不是枯燥的学术稿件,每位被访者的观点也被表述得淋漓尽致;不是理论说教式的文章,却都是直逼某种论点的精彩而朴实的故事;不是虚幻的文学,也流露出美的感应。总之这本书是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一些能量,算是“文化自信”的可贵读本之一。


       如,他在写张伯礼院士时提炼了他对中医学的理解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注重治未病,是最积极的预防医学思想。”还有,作者采访衡水十三中校长白祥友,抓住了校长对教育的解读:朴素的教育不是安于现状、故步自封,这就如草木萌生,靠的是内涵激发。因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当教育尊重生命规律时,就一定能够激发生命潜能,成就生命价值。


       每位受访者来自五湖四海,属于五花八门的行业,作者都能从他们身上嗅出文化的气味,所以说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仝保是有鹰眼般的敏锐,他把调查记者的这种操守用到了人物采访与报道中,即便是同属一个行业的多个采访对象,他也能够抓住各自独特的“内核”与“坐标”,比如,同为传拓名家,他写北京的马国庆,定格在“家学传承,作品意象美”,而写河南的王建平,突显“对汉画色彩的还原,发明彩色软立体”,二者各具千秋。他在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厦门总商会会长柯希平时抓住“嘉庚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关联。


       每篇人物访谈的成文形式不拘一格,有综述,有述评,还有对话,有思想,有温度。他写漫画大师方成,说“方成留住了传统漫画的魂”,“来到方成家中,听说要采访,他便说稍等,去把耳朵拿来,摸索了一会拿来一个助听器。大家都乐了。”......那浓浓的感情性和心灵性让人物活生生的,我深有感触。比如,在父亲万里诞辰105周年之际,仝保根据我的口述和他的调研,探骊得珠,写就了三篇近万字的纪念稿,他在《改革先锋万里的世纪传奇》一文中抓住了万里同志站在世界建筑史和全球减贫史上的两大奇迹进行延展,在《我们必须改弦更张》突出了万里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前瞻性和改革决心,而在《下一个世纪的呼唤》道出了万里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未来的期寄。这些文章在网上的阅读量瞬间超过十几万。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作为家人,我感动于后辈对前辈的敬仰和歌颂;作为老师,欢喜于学生的有心和勤奋。


       仝保同志说过他写人物不是空荡的记录,不会庸俗的奉承,是以新闻的眼光,深邃的文化视角,启迪自己获得感动后的一种文字的客观流露。


       最后,我期待着他左右开弓。一来,继续寻找鲜亮灼眼的独特个体,用笔感知这些人的世界、思想、灵魂;二来,希冀他在文学路上再奋蹄扬鞭,不断地更上一层楼。


       (万伯翱: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爱心万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刘仝保简历


       刘仝保,河北衡水人。资深媒体人,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策划部负责人、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一部副主任。曾任记者、编辑、主笔、主编,擅长人物报道与人物包装策划。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杂志、《当代中国》画报等开设高端访谈专栏,有报道获中宣部“具有决策指导意义的报道”评价。担任2011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民间环球宣传团新闻发言人,2016年担纲策划的关注人物的青少年内心世界成长的26集《爱力巴巴正能量之旅》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


万伯翱(左)向刘仝保展示万里家书。


刘仝保陪同万伯翱返回母校河南大学考察。


刊有万伯翱专访文章的《美中时报》被万里图书馆收藏。



-----------------------------------------END-----------------------------------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