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亭:善辩的淳于髡与智慧的孟子


2022年11月06日 05:13    来源:顶端新闻

       这则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出自《孟子·离娄上》。


       大家都知道孟子,可能对淳于髡(chún yú kūn)知之不多。


       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个子不高,但能言善辩,很多人与他辩论往往都败下阵来。他多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使国家受过屈辱,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


       司马迁似乎很欣赏淳于髡,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对淳于髡浓墨重彩地加以介绍,而给孟子写的传只有不到150个字,其用心之差别可见一斑。


       有一次,孟子周游列国时到了齐国,遇到了这个淳于髡。准确地说是淳于髡主动找上门来的,那时的孟子在各诸侯国中名望很高,淳于髡知道孟子来到了齐国,就很兴奋,于是忍不住就上门拜访了。


       孟子以礼相待,对淳于髡非常客气。可淳于髡一上来就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今天看来是不好回答的——


       淳于髡问:“男女授受不亲,礼与?”——请问先生,男女之间授受不亲,这是礼制吧?“授”是给,“受”是接,“亲”是接触。根据礼制要求,除了夫妻、母子、父女之外,男性和女性的肢体是不能接触的。


       大家知道,男女授受不亲,是儒家的思想。孟子是亚圣,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一开始,孟子不知道淳于髡到底想干嘛,就老老实实地回答:“礼也”——是礼制的规定。


       好,淳于髡的诘难来了:“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嫂子掉到水里啦,我们能不能用手把她拉上来。“溺”,掉入水中,“援”,用手拉,救援。


       这就给孟子出了个难题。根据礼制,男女授受不亲,嫂子是女性,是不能用手援救的。但大家想一想,如果不去援救,那这个嫂子不就淹死了吗?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那些礼节重要?


       在孟子看来,礼制是重要的,因为这是儒家的思想家们竭力倡导的。但生命更重要,没有了生命,还有什么礼制?所以救人是第一位的。


       于是,孟子给出了下面一段回答。这段回答既是机智的,又不失原则性。更重要的,如果碍于什么礼节、制度而不去救人,那就是豺狼,是禽兽。


       孟子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我仿佛看到,孟子一听就愤怒了,他嚯地站了起来,瞪大眼睛说:在人生命的攸关时刻,怎么能不救呢,不救,就是豺狼,就是禽兽。然后,他又捋着胡子,正襟危坐地说,但男女授受不亲依然是礼制,这个不能改变。


       现在问题来了:在嫂子落水的情况下,我们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呢?孟子说,一定要把嫂子救上来,这可以看作是权宜之计,对礼制是没有损害的。


       这就是孟子的机智。在诘难面前,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使用了一个“权”字,即权宜之计。这说明,孟子不仅反应快,而且保住了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人的生命。不能拿人的生命开玩笑、做游戏,无论男女老少。


       可以看出,这一轮辩论,孟子是胜者。但淳于髡不服气,接着又说: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那照您说的话,现如今的黎民百姓犹如身处水深火热中,怎么不见您伸出援助之手呢?


       孟子是个做大事的人,大事有大事的道理。他说:“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什么意思呢?孟子的意思是说:救天下人要援之以道。嫂子掉水里啦,是一个人,可以拉一把;如果天下人都掉下水了,我还能一个个把他们拉上来不成,就算我这样做了,你能保证我拉上来的都是活人而不是他们的尸体吗?


       到了这个时候,淳于髡终于明白了,孟子之所以受诸侯尊敬,不仅仅是因为人家有才有德,更因为他所起到的作用是教化民众,而不是什么事都要亲自动手去做,那样的话就不是孟子了。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如何从事实判断转化为价值判断。在与淳于髡的辩论中,淳于髡说的用手救嫂子的问题,是事实判断,是伦理问题;而拯救天下是政治问题;男女授受不亲是基本原则,而嫂子掉进水里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当然要特殊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底线是尊重人的生命,不能拿人的生命做代价。


       这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仁”的原则。“仁”就是爱,对人的爱、对动物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在这些“爱”面前,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柔软,有亲情,有人文关怀。这样说来,“仁”与“爱”,就是一种持久的力量,这种力量应该感染我们。要不然,儒家传统文化也不会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