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媒体全球传播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2023年04月25日 10:07     CSFF短片节

       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传播工具之一,尤其是在年轻人中的普及度更是不言而喻。中国短片节不断尝试创新破圈,并致力于在国际化、产业化方面做大做优。近日,中国短片节在北京深圳大厦隆重举办了中国新媒体全球传播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落实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打造短片节优质IP内容”以及广东省广电局提出的“进一步扩大短片节国际影响力”等工作要求,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由全球华潮发起人之一、中国文化产业杰出人物、旅美跨界文化人汤杰克策划运营的“中国新媒体全球传播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图为汤杰克(左)与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研究所所长程义峰合影。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短片节组委会发起并主办。与会嘉宾阵容强大,由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发起人苏彤担任嘉宾主持。此外,中央网信办网络空间研究院传播所所长程义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维钢、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秘书长张延利、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国际电影节运行中心主任崔岩、香港亚洲电视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亚视视界传媒(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邢伟军等嘉宾也参与了此次研讨。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围绕“中国新媒体内容全球传播和产业化路径”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并对中国短片节的特别主题策划——“寻找他乡的故事”全球华人短视频征集活动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为推进短视频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内容为王,推动“中国风”走出去


       短视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工具,是目前在国际文化传播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形式。对于如何在全球传播“中国风”,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发起人苏彤认为,应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作为中国新媒体创作的新格局,以数字智慧内容、应用和场景底座基础设施为依托,以文化创意、内容生产、版权利用为发展核心进行短片短视频产业布局和路径构建,基于《数字中国文化圈地图》绘制中国短视频创作蓝图。中国的优秀文化要发扬光大,需要在文化产品和产业方面下足功夫,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只有通过不断地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风”走出去。


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发起人苏彤


       “人心的沟通是最难的,如果能真正打动人,那么得到的传播效果是超乎预料的。”中央网信办网络空间研究院传播所所长程义峰认为,在全球传播“中国风”应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发力,文以载道,着眼于人,文艺与自信就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宝贵价值。同时,要分析海外受众的心理,坚持内容为王、柔性处理的原则,边破边立:如专题纪录片《新时代,我在中国》,讲述的是在华外国人的故事,从当事人的角度作深度观察。西方教育和成长背景,使得这些在华的外国人熟悉西方的文化逻辑、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华经历又让他们对中国的文化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形成了他们比较有特色的“中国范儿”。总体来说,在华外国人的中国故事呈现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丰富多元,社会安全有序的现代中国形象。


对外传播案例

专题纪录片《新时代,我在中国》


       近期火热的纪录片《众神之地》《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优秀的内容及充分利用现在的视听交互技术,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短视频、短片越来越多地成为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宣发的重要手段。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秘书长张延利认为,当今短视频和电影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但是随着短视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开始具备电影质感,注重深层次的元素,如人物刻画、情感表达等方面。


       运用短视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工具,要想在全球做好“中国风”的传播,张延利认为,首先要关注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弱化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冲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为核心;在时效关联上,要与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时事相关联,以此形成合力引发广泛关注;叙事主体上,个体具像化叙事更容易引发共情和共鸣。视频语言突破文化差异,互动关系以对话为核心,强化国际受众的兴趣和认同参与,柯文斯导演执导的《柴米油盐之上》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纪录片《众神之地》《金丝猴王国:勇者的世界》《柴米油盐之上》海报


       多用镜头讲故事,关注Z世代青年的心声


       在如何吸引海内外Z世代青年关注的重点问题上,中央网信办网络空间研究院传播所所长程义峰认为,当前社交平台粉丝往更流行、更新颖传播媒介迁移的趋势非常明显。Z世代喜欢的短视频类型趋向生活化、平民化、制作也趋向专业化,天性更喜欢真实自然的生活。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必须在短视频内容上下功夫。短视频要追求内容的生动性、新鲜感、创新性,多用事实说话,拍摄真实感人的案例,多用镜头讲故事。应从多个角度切入,包括提供多样化的创作主题和场景,为创作者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平台,推广和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鼓励优质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最终共同打造优质、有趣、有价值的短视频文化。


中央网信办网络空间研究院传播所所长程义峰


       中国短片节:建立长尾效应,鼓励优质内容的创作和传播


       如何扩大中国短片节的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维钢坦言短片作为一个较小众的领域,要想做出影响力客观而言并不容易,而新媒体短片给了创作者很好的契机,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很成熟的产业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短片节不应仅停留在评片,应注重打造有吸引力和话题性的展览和活动,如作品百校、百村联展,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同时,为避免短视频行业的短板因素,需鼓励创作者提高自身能力,注重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加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维钢


       张延利补充道,中国短片节应优化评选和推荐机制,细化短片垂类,发掘和推广优秀作品,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如电影节、电影院等,加大对短片短视频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也可以依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制作公司、发行公司等,建立良性的生态环境,为创作者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平台,鼓励优质内容的创作和传播,最终共同打造优质、有趣、有价值的短视频文化。


广电新视点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纪录中国秘书长张延利


       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国际电影节运行中心主任崔岩提到,北京国际电影节与中国短片节已签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双方各自在长短片领域的资源优势,未来将携手构筑起“长短结合、南北共融、优势递增”的双赢新局面,持续为影视行业的新鲜血液输送营养、赋予活力。崔岩认为,做好一个电影节展,首先要找好定位和发展方向,从创作者体验、短片质量、受众定位、社交互动机制和整合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等方面发力。同时,加大宣传投入,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广告投放、口碑传播和与其他网络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等多渠道全方位的网络宣传,形成长尾效应,进一步扩大中国短片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视觉


       短视频IP化打造文化和产业融合的新生态


       香港亚洲电视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亚视视界传媒(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邢伟军研讨会上就短视频和短片发展相关问题发表看法。他表示,短视频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文化和产业形态,需要共同努力,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为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优秀短视频IP化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是非常广阔的。中国短片节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突破并发挥其自身优势,可以从创新内容、加强平台建设、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入手,提高短视频IP的质量和竞争力,例如提供资源支持、产业对接等,同时积极引导短视频IP产业化发展,扶持短视频创作者实现更好的经济收益。


香港亚洲电视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亚视视界传媒(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邢伟军


       “寻找他乡的故事”全球华人短视频征集活动


       邢伟军还指出,“寻找他乡的故事”全球华人短视频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挖掘全球华人的精神故事、家族故事、城市故事等,为推动华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力量。这也有助于加强全球华人的互联互通和交流,提高华人的凝聚力和自我认同感,推动华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次活动的顺利举办,得到了嘉宾们的高度评价。崔岩主任表示,“中国新媒体全球传播研讨会”作为一次国际化的行业交流,为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苏彤认为,“深圳是一座文化创意城市,而中国短片节将继续扮演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先行者的角色,推动中国短视频的全球传播。”


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国际电影节运行中心主任崔岩


       本次活动取得的成果,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短视频产业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上月,第十二届中国短片节活动落下了帷幕。数字“十二”在中华文化中带有美好的意蕴,象征着圆满,也代表着新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短片节作为一个集新媒体短片展映、产业交流、产学研讨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将继续聚焦短片产业生态和多元价值,探索智能与虚拟时代短视频的拓展空间及全新路径,助推全媒体语境下短片和短视频的新兴业态,探索产业与艺术价值相互赋能的影视之道,为中国短视频产业的不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