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共建造航空母舰的决策全过程

2013年03月21日 09:20    来源: 2013-03-13 14:58:11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1992年,我作为一位受邀访问美国的中国军官,曾登上过美军的航空母舰。看到这一航空和航海技术的复杂结合体,本人最大的感触,便是深感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基础才能构成现代战争最强的战斗力。那时中美科技水平的差距远比今天大得多,中国的GDP只及美国的1/13,还很难想象国产的航空母舰何时能问世。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GDP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在此科技和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航母也终于由设想变成了现实。回顾国人对航空母舰的长期向往,以及历代领导人的相关决策,也是中国在国防现代化道路上孜孜不倦追求的一个缩影。

航母梦延续80年国家缺乏实力时只限于构想

1911年1月18日,美国在人类航空史上首次完成了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号重巡洋舰上起降成功的试验,这种划时代的新武器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亮相,使海战从此由平面发展到立体。当年的中国虽然极其贫弱,却也有一些熟悉世界大势的人开始重视这种海空一体的新技术兵器。

查一下中国海军史,1932年1月民国海军部长的陈绍宽上将最早提出了应拥有航空母舰。他从国防角度特别是对抗假设敌日本考虑,提出应拥有20艘航母的计划。不过从花费看,仅购买这些航空母舰的舰体(还不包括舰载机)便需18亿银元,等于民国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这不禁让蒋介石等要人瞠目结舌。

陈绍宽提出这一计划时,明知全无实现可能,只是想让民国重视航空母舰。在随后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海军仅有的6万吨陈旧舰只未经海战便全部沉没。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绍宽又拉上军政部部长陈诚制定了《海军分防计划》,预定30年内拥有12艘航空母舰,前10年内先造1万吨和8000吨航母各一艘,每艘造价6000万美元。对于急于在陆战中消灭共产党的蒋介石而言,这一计划根本顾不上考虑。何况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只能建造百吨级的小型作战艇,发动机还需进口,谈起建造航母真属天方夜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美国这一世界头号强国的海上威胁和封锁,解放军海军建设方针长期确定为重点发展“航(空兵)、潜(艇)、快(艇)”。当时国家发展经济又主要立足于内陆资源,只占GDP2%的对外贸易额又主要通过陆路同苏联进行,解放军海军的护卫目标只限于保卫沿海渔业,控制远海岛屿都缺乏力量。50年代中期,新中国年度国防费只保持在50亿元人民币左右,海军每年分到的装备费不足2亿元(按同期汇率只相当8000万美元)。因此,那时海军主要购买和自建单价几十万人民币、排水量不过几十吨的鱼雷快艇、护卫艇,同时在苏联帮助下开始建造1000吨级的潜艇,作战设想是打海上游击破袭战。

1950年代后的世界军事舞台上,航空母舰又进入喷气式舰载机时代,技术提升使其造价和难度远过于二次大战时期。1958年美国军费为470亿美元,其中海军年装备采购费达 6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海军的 70倍,也超过苏联海军5倍(苏军装备费一向以陆军优先)。此时美国能保持十几艘航空母舰,而新建一艘6万吨级航母就要花费2亿美元,面对航空母舰如此高的造价,苏联海军在70年代前都不敢问津这种“海上巨无霸”,新中国海军更难以有此奢望。

在当年困窘的条件下,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却在中国领导人中首先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1958年6月21日,这位雄才大略的领袖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舰,要搞“海上铁路”即发展远洋船队。此时有这一构想,主要是相信“大跃进”会使国家财力迅速倍增,海军随之计划于60年代初开工建航母。随后无情的事实却证明,国家贫困和科技落后的面貌不可能很快改变,“大跃进”背景下的海军造舰60万吨的计划刚提出一年,便在经济严重困难时取消。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