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美公共外交论坛”成功举办


2021年05月17日 03:58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网5月17日电 2021年5月15日上午,2021中美公共外交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加强多元交流,推动合作共赢。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支持。此次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通过百度APP、中国网等媒体平台进行中英文同步网络直播。据不完全统计,近50万人在线参加了论坛。


       此次论坛邀请了中美政界、学界、商界和媒体界的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思想领袖围绕“中美公共外交的作用、现状与未来发展”“中美环境交流与碳中和愿景的共建”“中美地方交流与经贸合作”三个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


       论坛致辞与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主持开幕致辞。他表示,中美关系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时点,此后,中美之间到底是竞争、合作还是对抗,取决于双方如何进行深入的对话、如何增进相互理解,然后采取可行的合作形式。在此背景下,中美的学术界、社会各界需要识别出潜在的合作领域,共同努力推进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教授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正处于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期,人类同处一个地球,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命运休戚与共。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赢共享,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中美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彼此的外交关系和战略选择对区域稳定和世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四十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困难,但总体不断向前,取得了丰硕成果。过往事实证明,中美两国合作议题广阔,利益深度融合,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中美经贸合作,不仅有助于积极推动两国关系,也能造福两国人民,更好地惠及全世界。



       论坛主旨发言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严金明主持。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邱小琪、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荣誉校长马克·莱顿、财政部前副部长朱光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美国州立法领袖基金会主席史蒂芬·雷吉斯发表了主旨演讲。


       严金明教授表示,中美两国良性互动与深入合作对全世界而言具有重大积极意义。面对处于重要历史关口的中美关系,我们更需要坚持对话与合作,从而确保两国关系的健康与稳定发展。今天的中美公共外交论坛聚焦中美关系的几个关键议题,相信今天的交流与对话会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邱小琪副会长指出,中国当前的公共外交还存在三点不足:一是对美公共外交的覆盖面还不够广;二是对讨论议题的挖掘还不够深;三是对海外媒体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基于此我们应该在工作方法上,搭建多边平台,寻找契合点;在工作内容上,突出人文交流,让民间“唱戏”;在工作重点上,兼顾各界,加强做青年的工作。


       马克·莱顿校长认为,疫情不分国界,国家不分大小,都会受到全球挑战的影响。科学研究及应用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固然极端重要,但是,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专家在应对目前全球挑战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取得进步,中美需要继续进行发展与合作,实现相互理解,共同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


       朱光耀指出,中美两国对世界和平发展承担着巨大的历史性责任,世界的和平发展也依赖于中美的合作。中国的发展是为了超越自己,为了改善中国人民自身生活水平,不是要取代美国。要融化目前在两国民众中增加的不信任,使中美关系重回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正轨。这其中,两国元首的战略指引至关重要;尽快恢复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尽快重启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


       克雷格·艾伦表示,当前存在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论调给中美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妥善应对,就无法开展对话和合作。双方可以通过公共外交给这些论调降温,创造和拓展合作空间。中美贸易战和加征关税是负和博弈,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短期来看,两国应全面执行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中期来看,需签署第二阶段贸易协议,以解决第一阶段尚未解决问题;长期来看,双方贸易代表应该在CPTPP的基础上开展合作。


       高岸明指出,中美关系应该面向未来、避免对抗、稳步前行。中美公共外交要认真总结昨天的经验,更理性看待今天的困难,鼓励两国年轻人建立更多的联系和对话。实践证明,民间交往是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为此,我们应创造有利于交往的氛围,采取务实的行动,聚焦于增进理解,避免误判。越是在艰难时刻,越要认识到公共外交的价值。我们有责任推动双方民众形成理性、平衡、健康的“中国观”“美国观”“全球观”。


       史蒂芬·雷吉斯认为,美国与中国保持开放的对话、分享美国的经验和想法、学习对方的文化、理解对方的决策动机至关重要。美中关系此刻处于历史上少见的困难时期,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只有美国和中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展开合作,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


       专题研讨一:中美多元公共外交的作用、现状与未来发展



       专题研讨一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教授王莉丽主持。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总裁杰拉德·格林、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薛澜、耶鲁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濮德培、外交学院副校长王帆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杰出学者、前副会长包道格、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教授、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戴博、中国网副总编辑杨新华参加了研讨。


       王莉丽表示,越是在危机时代,在政府外交层面缺少充分对话的时代,公共外交越显得尤为重要。坦诚和多元的交流是稳定中美关系的重要一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美两国多元的民间交流和公共外交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期望,这符合中美各自的国家利益,也有助于世界和平和区域稳定。中美两国思想界也应该跳出各自国家利益考量,从全球稳定与繁荣的角度,为中美两国政策制定者提出建设性政策建议。


       杰拉德·格林表示,中美两国之间都不讳言竞争,但需要警醒的是,当前竞争表现得较为突出,而合作的成果则被对立大大削弱。在公共外交领域,除政府之外,还应重视中美两国地方层面的关系。当前中美两国间存在的更多的是两国政府间的分歧,而在地方层面上,合作多于对立。加利福尼亚州一直致力于与中国保持建设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深厚的、不可逆转的。


       薛澜认为,在当前中美关系中,公共外交尤为重要。我们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接纳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努力和那些并非完全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们展开对话沟通。在战略层面,要围绕一些更广泛的具体事务比如卫生、健康、科技等领域设计对话框架。另外,中美需要更加坦诚和深入的对话,需要有机会进行建设性的辩论,应该支持中美合作共同开展学术交流研究。


       濮德培从历史学家的视角分享了四个中美之间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故事,阐释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第一个是广东商会领袖伍秉鉴讲求信义,公允对待美国商人塞缪尔·罗素的故事;第二个是在耶鲁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容闳和中国语言学家卫三畏在美国促进中美两国交流和保护在美华人利益的故事;第三个是关于罗斯福和庚子赔款奖学金的故事;第四个例子是杨步伟随丈夫赵元任赴美,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的故事。这四个故事体现了中美在过去的交往过程中,普通民众为增进两国的理解、文化的传播发挥的独特又重要的作用。


       王帆认为,中美建交4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效,在面临利益格局分配新问题时,两国不要简单地拒绝合作。在战略层面,中美之间应该从长远全局的利益看待中美关系。不要因为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影响两国的经济合作和其他合作;中美两国学者应从历史中汲取大国冲突的经验教训。要让年轻人更多地发挥创新智慧,在面对和解决中美关系上更多发挥作用。


       包道格指出,公共外交不仅要靠单边努力,还应该重视多边和双边合作,现在的单边努力都来自中国。当前,中美两国必须尽快打破疑虑的恶性循环,让公共对话摆脱不利困境。在地区安全方面,中美两国面临一些共同的议题,可以通过举行多边会谈、面对面战略对话等形式缓解紧张状态,建立更多的信任措施和危机管控机制,以减少战略悖论。


       贾庆国认为,公共外交需要明确开展工作的对象;相互尊重,以诚相待;需要换位思考,以己度人;强调重事实、讲道理;讲究手段的正当性;求同存异。中美两国经过前期恶性互动之后各方面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现在到了恢复交流和推动交流的时候。


       戴博指出,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在于为两国关系的建立发出善意的信号,进而将这种关系变得更加机制化和专业化。当前,两国之间存在的高度怀疑和不信任让中美公共外交面临危机。中美两国应该释放出更多的社会空间开展对话,政府也应该表现出强烈意愿并采取切实有效行动。


       杨新华提出,在中美关系的特殊关键时期,公共外交更要有所担当和作为,核心要义是求同存异,保护和激活存量、扩大和建设增量。智库和媒体作为推动公共外交的中坚力量要着眼于发挥特殊作用、稳定公众对两国关系的预期。具体来说,应当致力于提高能见度、致力于创新话语空间、致力于提供方案。



       专题研讨二:中美环境交流与碳中和愿景的共建



       专题研讨二由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主持。布鲁金斯学会气候变化研究项目主任大卫·维克多教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教授、哈佛大学环境中心主任丹尼尔·施拉格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教授参加了研讨。


       齐晔指出,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应注意五点:第一,市场更重要;第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比意识形态更重要,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第三,科学技术很关键,两国在气候变化,特别是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和投资方面合作潜力巨大;第四,立法同样非常重要;最后,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应少批评,多表扬,多鼓励。


       大卫·维克多认为,气候变化或许是中美当前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一方面因为该领域有多年合作基础,另一方面因为两国需要新的合作模式重建信任。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不仅因为两国都是碳排放大国,更因为两国要成为全球化正面力量最突出的代表,带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危机。中美两国目前需要争取国内民众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大力支持,让双方企业能够共享科技和投资。


       李俊峰认为,在气候变化和公共外交方面,中美求同存异很难做到,应当坚持“求同尊异”,尊重对方的选择很重要,要承认大家共同的难处;中美都在努力,彼此要少批评、多表扬。中美气候变化合作可以走的更远,要让中美人民听到我们正确的声音,而不是媒体单一的负面报道。


       丹尼尔·施拉格指出,气候变化并不是某一个国家单独的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因此,可再生能源融资,特别是在第三方市场,是中美接下来可以开展合作和竞争的领域。中美要建立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的融资和金融模式,才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


       王毅认为,中美在气候合作上想要走得远,首先要增加互信;其次要加强公共交流以促进多元化合作,要回归科学和理性,未来的创新发展不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气候政策、外交合作模式上的全面创新;最后,需要从共识走向行动,不能只停留在联合声明的纸面上,不能只是相互指责,更重要的是找到现实路径和更优方案。


       许勤华指出,中美第三方市场合作应在绿色发展、融资等领域为提振世界经济、保护地球环境做出新贡献。应引导双方企业通过联合投标、共同投资等多种方式开拓新市场,实现优势互补;在第三方市场需求、技术路径和资金量三方面实现共识;构建相关的风险评估和管控体系;积极推进碳中和进程,完善与碳排放相关的信息,在定性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量化;邀请欧洲、日本等国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专题研讨三:中美地方交流与经贸合作



       专题研讨三由美国州立法领袖基金会亚洲事务总监赵修业主持。参与该专题研讨的嘉宾有加州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罗伯特·赫兹伯格、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会长柯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青教授、肯塔基州商务厅前厅长艾伦·柏思利、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刁大明副教授。


       罗伯特· 赫兹伯格指出,中美省州关系非常重要,美国各州地方政府要积极参与和投资,努力建设好中美双方的互信合作关系。中美两国的交流要保持充分理性,必须认清中美关系的基本面是什么、基础事实是什么、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相信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未来可以看到中美在经济、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合作与所有努力都可以得到回报。


       王辉耀表示,疫情之下,中美在地方合作层面依然有着非常强的善意。建议当前可以重启在休斯敦和成都的总领馆事务,作为改善中美关系的重要一步。中美之间的学生交流也需要重新开启。应当欢迎更多的美国公司到中国投资、运营,加强与跨国公司在人才、技术交流层面的合作。


       柯白认为,当前中美在地方层面的合作动力更强、创造性更突出,但仍面临巨大挑战。中美公共外交层面缺乏的是倾听,要去倾听想结交和想影响的人,进而能够深入了解对方。因此,要推进地方活跃且有创意的交流合作,包括气候、科技、中小企业、文化交流等方面,有意识地、设身处地地从对方角度看问题。


       刘青认为,拜登政府的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以劳工为中心”和“以中国为中心”,但是美国当前的对华经贸政策使得“以劳工为中心”的政策目标处于两难境地,这要求美国应该调整对华的关税政策,而当前政策困境形成的原因揭示了公共外交界努力的方向。


       艾伦·柏思利认为,中美地方合作的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中美地方交流应侧重于加强双边合作,侧重于年轻人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年轻人更好地理解到中美的共识大于分歧,夯实双方合作的基础。实践证明,即使中美之间处于紧张局势,但是中美地方合作并没有中断,良好的地方合作关系会对国家间关系有非常积极作用。


       肖耿指出,中美间的紧张关系被媒体夸大,实际上中美关系在经贸领域和人员、企业交往领域还是稳固的。过去40年来,美国引入了很多中国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对美国科技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美国的资金、技术和教育资源对中国的帮助也非常大。解决中美两国在国家安全和外交领域的分歧需要增进双方的互相理解,更要重视在个人、企业和地方合作等领域的探索。


       刁大明认为,过去40年中美地方交流呈现出三个特点:省州地方交流是中美关系的稳定器和基石,也是增长点和推动力;省州地方交流在向高政治领域发展;在分布上存在一些不均衡不对称。未来,中美省州地方应该以经济实力、经济合作为基础和支撑,扩展省州地方交流,以文化交流为抓手,提升省州交流的相互吸引度,以两国人民的参与为主线展开交流。


       赵修业表示,在美国的求学工作经历使自己更好理解当前加强中美地方合作交流、倾听中美两国民众声音、了解两国民众关切、促进两国民众互相理解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当前中美关系面临重大变化和调整的时刻,推动中美地方交流合作既要有全球的广阔视野、也要有地方的务实行动。



       论坛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教授进行论坛闭幕致辞。她指出,此次论坛,来自中美两国学界、政界、商界、媒体界的30多位资深专家学者和思想领袖进行了深入、坦诚、理性、富有建设性的研讨,大家都看到了中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美国总统拜登提出“美国要重新领导世界”的口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当前中美“竞争性合作”的时代,两国应当通过多元交流与对话,推进合作的意愿与空间,管控危机,寻求良性竞争,避免走向对抗。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美两个大国领导人的良好期望,才能造福于中美两国人民,造福于全球的和平与繁荣。


       “中美公共外交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打造的一个高层论坛。自2015年起已连续举办六届。此次会议邀请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州立法领袖基金会、加州参议院、布鲁金斯学会、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院、外文局、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全球化智库等中美政界、商界、学界、媒体界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旨在通过交流和对话,增进中美之间的相互理解,提出创新思想,避免误解误判,推进中美关系朝着健康稳定方向发展。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