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中美开展良性竞争的场域


2021年08月24日 05:17    来源: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2021年3月7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两会期间回答中外记者关于美国对华竞争博弈时指出,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应在公平公正基础上开展良性竞争,既提升自我,又照亮对方。这个回应不仅是对过去4年特朗普的对华霸凌政策的批评,也是对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对华竞争战略的有力规劝。


       (一)拜登政府继续奉行对华竞争战略


       当前国际局势,自中国而言是百年以降之大变局,而自世界范围内检视则可能是五百年以降之大变局。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所建立的国际体系的宏伟大厦,正在关键的结构深处不断发生着裂变。


       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最重大的历史性变迁莫过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全世界国家的目光现在几乎都无法避免地聚焦到中国身上,其中包含的心态也复杂多样,或冷视、或欣喜,或焦虑、或坦然,或顺应,或阻抑。然而,无论如何,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无视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也不能不慎重思考如何面对如此快速性崛起的规模性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看待日益强盛的中国,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这道题也同样摆在政治之弊缠身的美国面前。作为冷战之后的世界霸主和当前国际秩序的主导者,美国对这道题的答案毫无疑问将关乎世界格局的稳定和国际治理走向,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关乎整个人类的命运。


       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有充分了解的有识之士,都会将中国的发展态势看成是历史常态的回归。纵观人类有记载的大约20几个世纪的历史长河就会发现,今天的中国只不过是再一次正在回到自己通常的位置而已,并非是一种让人不解的例外事件。中国一直以来都坚定地奉行和平崛起的原则,并多次向全世界表示中国即使强大也不追求霸权,是现有国际秩序的贡献者和维护者,中国乐意与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令人遗憾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此则显示了某种历史短视,无论是叫嚣新冷战的零和思维,还是无端将中国视为对现有秩序“粗暴的挑战者和破坏者”,无不体现出西方国家在当今世界发展大趋势之下强烈的战略焦虑。


       前任总统特朗普在任一届,不惜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的“头号竞争对手”,贸然发动了对中国的贸易战和科技绞杀,企图进行全政府和全社会的打压。时至今日,拜登政府在上台之后实际上仍继承这种观念,甚至在某些方面变本加厉,强调中国是美国“最严峻的竞争者”。一向标榜“公平竞争”的西方,越发寄希望通过不正当手段阻遏中国追赶的脚步。中美两国的关系遭遇了困境,也为整个世界带来了令人忧虑的不确定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也是无可阻挡的大趋势。在完成这个宏伟目标的道路上布满了各种严峻的障碍,在解决好内部发展改革问题的同时,尽力营造友好的国际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而美国对此制造的重大消极影响的确无法规避。应当冷静地看到,美国对待中国的基本态度在短期内很难发生根本性改变,在美国穷尽所有压制中国发展的手段之前(甚至有时不惜自残和放弃底线)是不会放弃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企图。


       新一任政府上台之后,美国已清楚地认识到与中国单打独斗并没有把握,不得已采取了拉帮结伙、以多打少的老套路。为了尽可能广泛地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付中国,拜登政府又祭起了冷战时对付前苏联的意识形态的陈腐旗号,利用其在全球宣传领域的话语优势,不惜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功和为世界发展所做的有益行动进行各种污蔑和歪曲,并将中国的行为故意歪曲,做意识形态化和牵强的地缘政治的解读,试图把中国塑造成与整个国际体系对立而格格不入的他者和敌人。美国使用的意识形态工具不仅包含所谓“民主、自由、人权”,还诉诸“基督教文明”与“无神论”的分歧,甚至有意无意地上升到“白种人”和“非白种人”争夺世界领导权的种族主义思想。从这种趋势来看,美国有强烈动机与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如此有利于美国通过价值观的冲突宣传来制造其他国家对中国力量壮大的疑虑,有利于凝聚西方反华势力的共识,维护在其盟国的领导力和国际威望。


       (二)碳中和是一个展现中国发展原则的合适领域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无理攻击,需要打破美国在全世界营造的对中国形象的歪曲,向全世界展现中国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共同发展目标。这就需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领域,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回应西方的言论污蔑,擦亮更多的眼睛。这个领域既要与意识形态相关性弱,存在对政治制度一定的超越性,才可以有效规避国际意识形态的分歧;同时又需要与全人类的利益息息相关,跨越地缘政治的讨论范畴,因此能够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毫无疑问,“碳中和”正是这样一个的适当领域。首先,节能减排本身符合中国的国家经济社会规划,是为了民族的长远发展而势在必行的长期战略,在这个领域增加投入是改善民生造福后代的善举。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到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碳中和”不仅是我们自己长期发展的重要布局,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


       其次,保护地球环境和避免地球变暖对全世界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是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碳中和”合作甚至是超越地缘政治的催化剂,是世界上诸多国家和民族生死存续的根本问题。全球温度升高加速极地和山区的冰川和冰原融化速度带来的海平面上升,人口超过500万的世界城市中绝大数处于海平面上升的危险地区。IPCC的报告指出,如不采取行动,日本、法国、澳大利亚、英国在内的低海拔地区的城市将被淹没导致数百万人将流离失所。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无可回避,否则必然快速丧失自诩的全球领导力和道德号召力,无论愿意与否必须开展与中国的公平竞争。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2019年底提前实现2020年减少碳排放目标的基础上,2020年75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了力争2030年前达到碳排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目标。对此,拜登政府为了避免在减排问题上陷入被动,也回应性地提出“到2035年,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实现无碳发电;到2050年,让美国实现碳中和”的气候承诺。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中国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碳中和”的引领者。中国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建立南南合作基金为小岛国、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政策规划、人员培训提供了能力援助。中国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之下,通过实际行动在保证全世界碳排放得到控制的前提之下,为包括自身在内的更多发展中国家赢得更加公平的发展空间,抵制了发达国家企图制造的“碳排放陷阱”,提升了在发展中国家当中的国际地位。


       另外,中国从国家治理能力来看在碳中和领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市场优势可为深度减排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并有效把握气候治理的后发优势。一方面能在集中优势资源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研发应用、资金保障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为市场和企业释放了明确稳定的中长期政策信号,形成低碳、零碳的发展趋势和利益格局。当前,全球正处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能源革命浪潮中。近1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风电、太阳能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日新月异,成本大大降低,深度脱碳、零碳技术已成为科技发展前沿,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拥有广阔的市场,这些都将激励着我们去抢占先机,获得优势。一方面既要纠正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指出的运动式减碳的机会主义盲目,充分认识碳减排的渐进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又要积极作为出台碳减排国家整体行动方案,实现能源的清洁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提前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进一步凸显了中国执政党的初心和举国体制优越性。消除贫困是任何制度和意识形态都无法抹杀的永恒价值追求,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上的进展是国际社会消除贫困实验的重大成就。同样,中国未来在“碳中和”领域的成果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示范意义,对发达国家也会产生深刻的触动。


       中国已经创造而且还在不断改写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奇迹。为了争取自主发展的空间,我们需要在世界上广交朋友,与更多的国家建立相互信任,更好地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百言不如一行,鉴于目前西方国家的舆论优势,我们需要更多地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改正各种处于恶意和误解带来的形象歪曲。


       美国第一任驻华公使,林肯总统的密友和共和党的创始人之一浦安臣(AnsonBurlingame),曾作为中国清政府的代表出使美国。1868年6月23日,浦安臣在纽约对着众多美国听众做了著名的“勿扰她(Let her alone)”的讲演。他不无遇见地预期,“中国是开放的…给她费厄泼赖(fairplay)吧。你们对她这种公平,也是在保佑这个世界上辛勤劳作的数百万人。勿扰她,让她享有自己的独立,让她利用自己的时间,按照自己的道路发展吧。她并没有敌视你们!”


       虽然时过境迁,今日的美国早已不是当时刚结束南北战争而百废待兴的边缘国家,而是作为综合实力冠绝全球的第一强国称霸世界已超过半个世纪。今日的中国也同样不再是当时孱弱落后而任人欺凌的老大帝国,而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蒸蒸日上,民众生活持续改善,在全球事务当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然而,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话语在今天仍有着强烈的投射意义。一个幅员广袤人口众多的中国,有能力有担当,对内聚焦消除贫困和关注民生,对外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不追求“霸权”,并推进各国不分强弱共同发展繁荣,这样的中国对于全世界的发展意味着什么,美国的决策者是否是时候进行深刻思考,抛弃意识形态偏见而开展严肃的双边对话呢?(文章首发于2021年8月22日27号学术空间)


       陈琪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薛静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于烨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助理研究员


分享按钮
 
评论 
提交
评论 
提交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