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的人生魅力与经营哲学

2013年11月18日 12:16

 

 

 不穿名牌不开名车台湾首富郭台铭的"三步人生"

  台湾首富郭台铭,白手起家打造了财富帝国——鸿海集团。驰骋台湾商界30多年,一向低调的他在外界看来充满了神秘色彩。日前,郭台铭接受采访时畅谈创业感受和人生抱负:“为理想和兴趣工作,永不倦怠,死而无憾。”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靠很少的资金打拼至台湾首富,郭台铭坦言创业之初并未料想能有今天的成就。“开始的时候就想摸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只不过,郭台铭从起步初便为自己规划了具体的人生计划:“我把人生分为了三个阶段。”

  “为钱而活”

  开始创业的第一阶段是“为钱而活”的阶段。在他看来,虽然金钱并不代表一切,但是有时候金钱却可以代表成功,而成功就代表了自我肯定。“没有钱就代表没有权,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法去做。所以我年轻的时候就想着怎么努力赚钱。”“人为钱工作容易疲劳。”当年处于第一阶段的郭台铭自然也会遭遇到倦怠的打击。不过他坚信在第一阶段必须全力以赴,否则不会得到能力的认同,就不能拥有可支配的资源,所有的理想都成为空谈。

  “为理想而活”

  “当你有了支配金钱和支配很大的资源的能力时,那你的理想就会付诸实施。所以我现在有很多理想都可以实现。”显然,“为钱而活”的第一个20年,郭台铭的目标实现了。如今,他可以自豪的说,自己与企业一同进入了人生第二阶段:为理想而活。“我目前在集团每年的年薪只有一元台币,而每年会拿很多股票给员工分红,还在社会上捐款,就是因为我今天已经离开了为钱而做,而是为理想而做。”他称在过去的多年里,集团经历了各种困难,经济不景气,物价高升等等,但都未受到影响,主要是因为有理想。

  现在鸿海集团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商,不过郭台铭仍有更大的目标。据他透露,自己的理想是希望企业可以实现横跨世界几大洲、涉及不同领域,而且在这些领域都能做到前三名。

  “为兴趣而活”

  已在商界驰骋30多年的郭台铭,现在正期待着人生第三阶段的到来。他表示,再过两三年就会宣布退休,到那时会有一些理想的色彩,为兴趣而活,“把理想和兴趣结合起来工作,我相信那时的我会永不倦怠,死而无憾。”

  虽然积累了巨额财富,但郭台铭的生活却一向简朴。不穿名牌、不开名车、不注重打扮,用二手办公桌,长年在台湾街头的普通理发馆理发,走在路上,很难看出他是台湾首富。当问其作为首富如何花钱时,郭台铭直言其实自己是不花钱的:“我的钱要用于社会,我会像比尔盖茨,像巴菲特那样,把钱捐出去,要花得更有意义。”

  台湾首富郭台铭的经营哲学

  中证网:台湾首富郭台铭旗下的鸿海集团,十年前营业额只有100亿新台币,而2006年的营业额达到1兆台币,十年成长100倍,郭台铭创造的鸿海经营传奇的背后,究竟靠的是什么?

  “我不懂模具,但是我会用人、会用专家,我们公司的机械博士超过几十位。”这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自谦之词,尽管鸿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台铭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了鸿海30年来持续成长的基础。

  敢用———把人才变将才

  以2006年鸿海集团旗下最大的一块事业版图“富士康”控股公司为例,总经理戴丰树拥有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并且在丰田汽车工作八年,当时有人就怀疑做车子的,能把手机做得好吗?但郭台铭认为,“车子的零件有两千多种,但手机只有两百多种,你说能不能做好?”

  果然,从欧洲关键零件到美国设厂,戴丰树一开始就参与手机的全球布局,五年间鸿海创造出来的营收大约是两千亿新台币,也是鸿海2006年成长最快速的部门。

  从0到90分很容易,而从90到100分却很难,这是一般外界的看法,但是善用人才,却让鸿海可以从90分继续成长到200分、400分、800分。

  “相对于其它it界领导人培养的是人才,郭台铭培养的是将才。”前戴尔亚太采购总经理方国健一语道破今天鸿海对于人才的重视和使用。郭台铭常挂记的一句话,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每次有人问起鸿海最大的挑战,郭台铭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是一个企业永恒的难题。”

  在投资人才方面,郭台铭一向舍得花钱。以最早推动的“凤凰计划”为例,鸿海为了引进光通讯专家,公开在媒体上刊登年薪1000万的广告,外界看见郭台铭寻找人才的大手笔,也看见郭台铭做事的决心。

  敢给———经理级年收入300万

  郭台铭是个敢给的老板,鸿海集团的薪水加上员工配股,经理级主管的薪水加红利,一年约有近300万元的水平,副总经理级以上的年收入更是逼近千万元,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难怪业界称郭台铭是台湾电子业“最敢给”的老板,但他自己的办公室都相当简朴,郭台铭说:“我没有个人物质享受的兴趣,而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投资设备和人才方面,从不吝于花钱。”只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最顶尖的人才,不管开价多少,郭台铭都会想办法购买。

  像鸿海并购了奇美通讯之后,为了要留住前总经理等研发及营销专才,史无前例地发行了富士康国际控股“折价增资股”,简单地说,就是郭台铭让员工用折价现金增资,成为另一种技术入股的模式,员工拿出现金入股,让员工与公司荣辱与共。

  从这个角度来看鸿海每年的尾牙活动,主要就是宣示“老板敢给”的决心,像2005年一个尾牙晚会上就送出包含股票及现金共4000多个奖项,总市值近四亿元。

  郭台铭承认鸿海没有品牌,但人才、速度、成本、质量是鸿海品牌四大竞争利器,而其中人才是排第一位。

  不过更重要的是,老板敢给,更敢要求员工。

  “报告董事长,我出到欧洲的货出了问题,我要亲自去解决。”一名主管向郭台铭紧急通报,而郭台铭一方面点头赞许主管到第一线解决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明白告诉他:“机票钱你要自己出。”

  这也说明了郭台铭赏罚分明的一面,“我发奖金的时侯,就是我裁人的时侯。”这是郭台铭留下另一句用人的名言,“因为有赏也有罚,总不能等公司开始赔钱的时侯,才开始裁员吧。”

  敢花———花钱是为了公司进步

  郭台铭从不吝啬把钱花在投资人才和添购先进设备上,他认为唯有长期投资和发展人才,才是台湾全球化布局成功的关键。“所以,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受,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鸿海把眼光放远,在台北、美国、中国大陆都有“世干班”(世界干部训练班),为了将员工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让他们去海外受训,为此花费上千万美元。

  虽然外国公司也很敢给,也赏罚分明,但可能连西方管理学家都搞不懂,为什么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愿意为鸿海卖命,赚了钱之后还不停歇,让鸿海帝国可以越来越大。

  关键在于“以身作则”的力量。郭台铭强调的“以身做则”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要求员工不分层级,一起投入研究创新、挑战困难,这点和西方管理学强调的“分工授权”不太相同。

  一位拜访过鸿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鸿海干部吃饭时的经验。有一次他到郭台铭常去的餐厅吃饭,郭台铭说要去一下去办公室,却让大家从七点多等到九点,这段时间,没有人敢点菜动筷子。而公务缠身来迟的郭台铭,一看大家都没点菜,除了赶紧叫菜,他也会先起头夹菜吃,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动,饥肠辘辘的大家才会开始吃,而郭台铭看大家开始动筷子,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谈他的计划。但郭台铭也时时注意什么菜吃完了,叫厨房赶快再上菜,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会看到郭台铭把每盘剩下的菜,倒在碗里拌一拌,咕噜咕噜吃下去,这名人士说,“郭台铭帮干部张罗饭菜,但自己却吃剩的,干部看在眼里,人心就是这样被买走的。”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酒足饭饱之际,大家想着今天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忽然间郭台铭说:“十点半要开会的去准备一下。”一名在鸿海工作20年以上的干部说:“看了老板赚钱之后没有放进自己的口袋,几乎全都投入机器设备,这样的老板值得跟。”

  能用———不怕干部比自己强

  鸿海公司唯才适用,不会强调谁是博士、谁是名校,在鸿海征才网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递履历,就有机会加入鸿海,“鸿海并非外传的非名校不用”。

  郭台铭不像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华硕集团董事长施崇棠都是电机系工程师出身、名校毕业,资深业界人士指出,这样反而更能吸纳各方人才,不会因为工程师过于自信的个性而有所局限。

  但这并不是说郭台铭没有自信,反而是面对逆境、困难,练就了郭台铭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一身霸气。

  敢冲———冲关就能获得大报酬

  郭台铭在打造鸿海帝国的过程中,遭遇过许多巨大的困难,但他认为在应付这些难关时,如果能有所突破,就能让自己得到了最大的报酬,拥有越来越多的实力。

  今年,郭台铭旗下的八个事业体,计划在未来三年各自至少收购六家公司,除了版图的扩张,主要着眼于全球人才的收编。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年,鸿海集团至少还会有48家公司加入,外界认为,这48家公司将是鸿海再造另一个“兆元奇迹”的关键。

  也是为了容纳各路人马,鸿海组建了23个所谓的“技术委员会”,事实上,鸿海很早就有这样的跨部门组织,只是现在层级拉得更高,由郭台铭亲自面试主管,让各种人才能充分发挥和交流。

  从20年前的100万新台币到1000亿,鸿海造就了第一批富豪;第1000亿到第5000亿,主要是以富士康为主,造就了第二批富豪;第5000亿到二兆将造就下一批富豪

  台湾首富郭台铭的魅力源自何处?

  郭台铭,祖籍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葛万村,是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5年,郭台铭跻身台湾首富,身价高达32亿美元。他从30万台币创业起家一直做到市值3000亿的企业规模。他的个性鲜明,企业管理风格独特,介绍他经营智慧的书籍炙手可热。据台湾媒体报道,在台湾一项最新调查中,郭台铭勇夺“职场万人迷”之冠,成为众多台湾上班族心目中的偶像。郭台铭的魅力之源何在?是财富?是性格?是智慧?还是奋斗精神?

  我是山西人

  可能是郭台铭继承了当年晋商的好传统,一贯地兢兢业业不慕虚名的他,处世一向低调,连其转投资的“赛博数码广场”,名气似乎也比鸿海大。而鸿海的大陆子公司之一,位于深圳的富士康集团,是中国台商投资的大型企业,与其并肩的是东方国际、中国石化、普天信息、摩托罗拉(中国)等大公司。

  然而有趣的是,郭台铭虽然对自己及鸿海不事张扬,却毫不吝于张扬其故乡山西。郭台铭最爱说的话是“我是山西人”,最爱喝的酒是汾酒。在山西,郭台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台商,更多的是一位衣锦还乡的骄子。

  2001年6月16日,郭台铭偕夫人林淑如、女儿郭晓琳回到山西晋城市,捐献2350万元资助家乡发展公路、教育等公益事业。此次郭台铭捐资的公益项目有:捐资200万元修建晋城一中富士康图书馆;为建设家乡的牛土公路捐资500万元;为贫困地区的陵川一中修建学生公寓捐资50万元;向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各捐赠500万元奖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向山西大学网络中心、山西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和山西省贫困干旱地区各捐资200万元等。2003年10月,郭台铭回到故乡山西,参加富士康企业集团(太原)科技工业园的开工仪式,总投资10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工业园暨鸿富晋精密工业(太原)有限公司,占地1000余亩,首期开发500余亩,2004年6月正式投产,成为山西引进的最大台商投资项目。

  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位纵横三大洲、麾下五万兵的it枭雄,居然对这个自己37岁才踏足的“家乡”一往情深,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在这厚重的“三晋黄土”中,究竟是什么吸引着他。

  从30万新台币到岛内首富

  20年前在台湾,郭台铭名不见经传,所属企业规模在行业内排在千名之外。郭台铭本人更是典型的草根创业者。

  郭出生于1950年,是家中老大。由于家境贫寒,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服完兵役后,郭台铭在复兴航运公司当业务员。1973年2月,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不过一年时间,因经营不善,原股东逐一退出,企业成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

  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旋钮做起。这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仅有15名员工。1975年,公司易名为鸿海工业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开始扭亏为盈,郭台铭立即从日本购买设备建立模具厂,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其后他又陆续投资建立了电镀部门与冲压厂。

  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时代,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郭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1985年,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始在台湾之外开拓市场,并创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台铭已经成功打造出他的“连接器王国”。

  1988年,郭台铭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投资大陆,在深圳成立了广东深圳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在这里,郭台铭找到了他成功的着力点,即得到了丰沛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资源,开始了企业飞速发展的历程。

  到上世纪90年代,富士康依靠前期积累的力量,在深圳和昆山分别设立了科技工业园。如今,鸿海在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设有36家全资子公司,专业生产电脑接插件、精密零组件、机内线缆、精密模具及电脑整机。

  正是靠着在大陆的投资,郭台铭得以实施“扎根中国,放眼全球”的策略,达成全球最大的电脑整机和零组件生产企业集团及全球个人低价电脑的主要制造基地的经营目标。

  1999年,郭台铭连续合并了岛内的华升、广宇等企业,不仅开启了内部上下游整合,事业版图也正式从鸿海精密工业单一公司发展成为企业集团,郭台铭也开始跻身岛内大企业家的行列。到20世纪末,鸿海已在欧亚美三大洲设立了60多个海外制造中心及分支机构,成为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pc准系统的制造商。

  近几年,郭台铭的扩张行动更加如火如荼。继成功打人电脑主板与手机生产领域后,他于2000年在捷克设立光通讯事业生产基地,2002年投资创立群创光电公司,进入液晶显示面板制造领域,2003年收购芬兰公司扩大手机机壳生产。现在除了半导体产业外,鸿海的投资几乎遍及台湾岛内高科技明星产业。

  分享一天的首富荣耀

  2005年3月12日,郭台铭先生的妻子林淑如病逝台大医院。而美国《福布斯》杂志日前刚刚公布郭台铭以身价高达32亿美元当选台湾首富,林淑如却只和他分享了一天的首富荣耀就撒手人寰。当年富家女林淑如下嫁给穷小子郭台铭的故事,从此成了绝响。或许就是郭台铭的认真与执著感动了林淑如,让林淑如不顾家人反对,以富家小姐兼台北医学院校花之身嫁给一文不名的郭台铭,过着辛苦的日子。

  回首30年来,林淑如一直陪在郭台铭身边,陪他创造了鸿海帝国。但是,傲人的财富终究没能挽回爱妻的生命。

  对于自己,郭台铭却显得有些抠门。他不穿名牌、不开名车、不注重打扮,走在路上,很难看出他是台湾首富。有人总结说,鸿海赚钱的秘诀就在一个“省”字。上班时间,公司走廊的灯间隔着亮,用餐时间,用餐者办公室的灯一律熄灭。会议室的墙基本没什么装饰,地上用的也是最便宜的地毯。为此,郭台铭常被朋友取笑“没品位”,而他说:“我现在有什么买不起,可是如果我要真去搞品位,那股东们就要担心了。”

  郭台铭的经营哲学

  郭台铭有“科技枭雄”之称,他爱读《孙子兵法》,而且意志剽悍。早在其成功之前他就说:“在我的领域,没有竞争对手”,并自喻“寒冬中的孤雁”。他独创的cmm代工模式、颠覆市场的游戏规则的经营模式、卓尔不凡的经营风格,开启了华人创办世界级企业的传奇一页。

  郭台铭深知,“一个产业里,做第一名才可以稳定赚钱,第二名有点钱赚,第三名损益打平,第四名随景气沉浮,第五名往后要么等着被收购,要不就是被淘汰出局。”自初创鸿海,郭台铭的奋斗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台湾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

  为了达成目标,他曾经在美国自己开车,住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跑了美国52州中的32个,跟世界大厂商做生意。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鸿海的客户就锁定了ibm、英特尔、康柏、戴尔等国际一流大厂。

  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索性在康柏总部旁边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终获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为巩固与这些大厂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应商。可以说正是这些大厂的订单成就了鸿海今天的格局。据说,现在全世界每5台电脑中就有一台装有鸿海的产品。

  在企业内部,郭台铭实行的是类似军事化的管理,每一个进入公司的基层员工,上岗前必须接受为期5天的基本训练,包括稍息、立正和整队行进等。对于高层主管,郭台铭的要求更为严格。他随时向他们提问,如果答不上来,骂人的话立刻脱口而出,这些千万富翁们,照样要在会议桌前罚站。郭台铭下达的命令,即使远在地球另一端,相关负责人也要在8小时内做出回应;没有时差的,则必须在15分钟内答复。平日里,郭台铭常问主管们:“你们尿尿黄不黄啊?”如果回答“不黄”,他立即劈头痛批:“那表示你不够努力啊!”

  急脾气的他,可以3天不睡觉把货赶出来,甚至直接冲到生产第一线,卷起袖子,操作机器。如果遇到客户退货,他除了生气骂人外,更会放下董事长的身份,亲自带着员工上门赔礼道歉。靠着这样的严格要求,郭台铭对鸿海的产品质量相当自信。有一次在演讲会上,为了显示鸿海的手机最好,他在讲台上连摔3次手机,然后请台下的好友试拨他的电话。

  郭台铭自己是一位工作狂,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自创业以来没有休过3天以上的假。有时即使晚上刚下飞机,他也会马上赶到公司开会,而且一开就是12个小时,好像永远都不知道疲倦。老板如此努力,鸿海的员工也是丝毫不敢懈怠。

  另一方面,对待表现好的员工,郭台铭也相当慷慨。在2002年的年终庆祝会上,他拿出2.3亿元新台币犒赏先进,最高奖是价值2800万元的鸿海股票。每年,郭台铭还会为上百名主管安排最精密的核磁共振身体检查,一出手就是上千万。与经理们吃饭,他时常动几筷子就不吃了,而是忙着催厨房上菜。等大家都吃饱了,他再把每盘剩下的菜倒到自己碗里一拌,“呼噜呼噜”吃下去。正如前ge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信赖他人在企业中具有庞大无比的力量,除非员工被公平地对待,否则员工不可能尽其全力,为企业卖力。”这也是郭台铭的行事标杆――自己说到的自己即先做到。

 

 

 
评论 
验证码  
提交
关于我们免责声明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友情链接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