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道而行:张彦在第二届挥公文化国际论坛发表演讲


2024年05月03日 05:52     美中时报

       4月26日上午,第二届挥公文化国际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张氏宗亲、企业管理研究专家张彦在论坛做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 》的演讲。张彦说,“总的来看,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概括为九个方面内容,比如,顺“道”;重人;求和;守信;利器;求实 ;对策;节俭;法治等。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归纳为四个大的要点,也就是顺道而行;以人为本;重视先进技术和工具的运用以及建设法治环境。”



       以下是张彦演讲全文: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们从事任何事业,成也管理,败也管理。人类社会取得的任何重大进步,都离不开管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难看出,社会的管理实践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这一论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包括管理科学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已经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非常需要中国范式的管理科学来解决中国的管理问题。因此,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应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多年来,不少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总的来看,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概括为九个方面内容,比如,顺“道”;重人;求和;守信;利器;求实 ;对策;节俭;法治等。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归纳为四个大的要点,也就是顺道而行;以人为本;视先进技术和工的运用以及建设法治环境


       第一个要点就是顺“道”而行。这里说的“道”,指的是管理方面那些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是组织管理实践的底层逻辑。先秦名作《管子》中说,一切皆有规律,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这里所说的“轨”,指的就是客观规律。治理国家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今天的管理者切不可脱“轨”行事。就像一辆运行中的火车,如果脱轨了,很可能会翻车的。


       “一代商圣”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实现了兴越灭吴的战略目标。他的取胜之道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倶行。”所谓“天地之常”指的就是规律。真正的用兵大家,都善于从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中寻找机遇并顺势而为。功成身退的范蠡,正是以此用兵之道,又在商战中赢得了胜利。他在海边开垦了许多荒地,置产兴业,积累了巨额财富。先后3次将全部财富分给百姓,为民造福,留下千古美名。从中可以看出,真正能够做到“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者,无论驰骋沙场还是投身商场,都会无往而不胜。


       当今的企业家都应在研究“商道”上多下功夫。也就是要努力探求那些第一性的东西,进而达至“道”的境界,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术”和“器”这一“形而下”的层次上。“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一个组织能否取得成功,最终取决于其是否进入“道”的层次。只有“顺道而行”的人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第二个要点是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论的研究是以人为中心的。说到底,管理学是人学,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度研究取得的理论成果。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对人的高度关注居于核心地位,其内容十分丰富。当今的管理者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营养。上面讲到的“重人”求和”“守信” “求实”“对策”“节俭”,都是从不同侧面阐明了如何解决与人有关的重要问题。


       “重人”,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源头。由此而生的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明确提出了“仁者爱人”,这一观念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孟子进一步阐释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后世的儒家学者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历代关心民众疾苦的儒家士大夫,往往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武器来抵制君主的专制主义,以此来消除社会的政治对立。明末清初之际,汤显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大批学者更是超越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富有近代意义的民权意识。这一意识被视为近代民主观念的萌芽。


       显而易见,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管理方面任何重要问题的解决,都应着眼关心人、激励人、成就人。在当今的管理实践中,更应看到选好人、用好人的极端重要性。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胜,失人才者败。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刘邦在史书上曾被说成是一个无赖。如果两个人单挑,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但刘邦能够广揽人才、重用人才,最终经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的辅佐,赢得了天下。而项羽却缺乏选人用人的能力,即使有了英布、范增、项庄等人才,也不善于重用他们,只好什么事都亲自干,运筹帷幄、冲锋陷阵全靠他一个人。最后,砍自己的头也要亲自干。这个结局太惨痛了!那么,刘邦这个曾经的无赖能够最终取胜靠的是什么?刘邦手下的名臣郦食其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刘邦“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这些话说到了要害处。“与天下同利”才能赢得天下,这是刘邦深得将士信赖的关键之举。正因为如此,天下有才干的人纷纷投奔刘邦,心甘情愿为其效力。今天的企业家应该从中获取应有的启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就是这样做的。他的“财散则人聚”的用人理念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由于切实贯彻了这样的理念,才使得华为获得了不可战胜的力量,创造了人间奇迹。


       第三个要点,重视先进技术和工具的运用。军队打仗需要兵器,劳动者做工离不开工具。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管用的器具,才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技术、工具等是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越是先进的技术,越能创造先进的工具,越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孔子还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这一说法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的效果。两个对手狭路相逢,一个人手中握着一把子弹上膛的手枪;另一个人手中拎着一箱金条,结果会怎样?是手里有金条的人买下了对方的手枪和子弹吗?这个时候,双方遵循的未必是等价交换的原则,很可能是丛林法则。


       挥公的主要功绩就是发明了弓箭。我们现在觉得,弓箭是很简单的工具。而恩格斯说:“弓、弦、箭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 在上古时代,弓箭绝对是一种利器。在当时,弓箭既可作为狩猎工具,又可作为军队作战的兵器,从而大大提高了族群的生存能力。特别是当今世界,国家竞争日趋激烈,更加离不开大国重器,更加需要先进的科技。我们应该通过先进的管理来确立这样的优势地位。


       第四个要点,建设法治环境。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齐国的国相管仲就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他说:“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如此经典的论述能够产生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不能不令人钦佩。管仲凭借“以法治国”的方略使齐国实现了政通人和,从而使齐桓公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见,有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才可达到天下大治。


       韩非子曾经举例来论证法治优于人治。舜帝深入民间亲自解决村民之间发生的田界、捕鱼等纠纷,用了长达三年的时间,最终使三个错误得以纠正。韩非子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持续。他的理由很明确:“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已”。如果能够制定法规,违者依法予以处置,社会管理的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可见,古人早已知晓,法治是管理的必要条件。任何社会的经济发展,都需要法治来保驾护航。如果不能营造一个法治环境,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其他组织的管理,都很难保证其应有的公平和效率。


       在历史上,也有我们应该记取的教训。两千多年前,云南一带的人们就开始打井取盐。由于盐井打得很深,就把天然气打出来了,当地人就掌握了开采利用天然气的技术。而英国人直到1659年才首次发现了天然气。直到1790年,才将天然气用于街道和房屋的照明。那么,为什么最早发现并开采天然气的中国,未能更早的形成天然气产业呢?其原因在于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和法律。由于这一法律的限制,使得井盐以及与此相关的天然气开采产业无法得到正常发展。可见,如果缺少必要的法律环境,即使有了良好的时机和资源,也很难实现经济繁荣。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必须强化先进管理的作用。为此,就应努力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只有这样,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简介:张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曾任某军工企业主要领导、某央企领导。曾长期在高级领导机关任职。曾出版《道与术:卓越管理者的战略思维》《探求制胜之道: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寻游天地间》《人生如诗》等著作,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大量文章。


       相关链接:


       传承挥公精神: “第二届挥公文化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

 
 
 
 
 
 
 
 
 
 
 
 
 
 
 
 
 
分享按钮
 
评论 请在下方区域中输入……
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