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交流百年史,构建双边关系波折中的稳定桥梁


2019年01月15日 02:47    来源:澎湃新闻



       中美在经贸和政治问题上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扩散至人文交流与教育领域。2018年,美国不仅收紧对申请高科技专业研修的中国留学生赴美签证政策,而且开始拒绝或者终止可能有涉华背景的组织捐助学术研究项目。


       在中美关系站在历史新起点之时,上海美国问题研究所策划编撰的新书《沪风美雨百年潮——上海与美国地方教育交流》正式发布。历时三年,该书编撰整理了近代以来上海与美国地方教育交流交往史,时间跨度从1843年至2017年,纵贯175年。


       1月12日,为纪念新书发布,一场以“教育——构建中美合作的桥梁”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市社联召开。来自中美两国的一线教育从业者和相关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共同回顾了中美在教育领域合作交往的深厚历史渊源,并从上海与美国地方交流角度介绍分享了许多成功案例。


       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道书明在发表会议总结时指出,“即使在中美关系面临一些波折和考验的时候,教育交流应该继续走在前列,推进两国友好合作。”


       中国留学生在美“遇冷”


       自2009年起,中国成为留美国际学生的最大生源国。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每年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在2015-16学年度有328547名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而在2016-17学年度有350755名中国学生在美留学,占所有在美国际生总人数的32.5%。


       中国留学生也为美国经济做出了极为可观的贡献。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6年,国际学生通过支付学费、食宿费、生活费,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超过390亿美元,其中中国留学生的贡献高达125.5亿美元。


       对此,弗吉尼亚大学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君廷也深表赞同,他表示中国学生不仅使得该校创收巨大,也使弗吉尼亚州和美国经济从中获益不少。2016-2017学年,中国学生给弗吉尼亚大学带来的经济贡献超过3000万美元,给弗吉尼亚州带来的经济贡献超过1亿美元,给整个美国带来的经济贡献超过120亿美元,中国学生为美国带来了超过1100万个就业机会。


       此外,中国留学生还为美国高科技企业和管理高层输入了一大批精英人才,美国科学院中有30位院士来自中国大陆。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姜海山表示,在美国所有大学最优秀的教授里总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可以说,美国接纳中国学生没有吃亏。


       但自2017年美国发布最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后,美国对华战略发生重大改变,中国被视为美国主要的长期竞争对手。而在美国的“大国竞争“战略的阴影下,中国留学生成为了对华政治和安全政策的牺牲品。


       去年6月,美国国务院宣布,将在航空、机器人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学习的中国研究生的签证有效期从原来的五年缩短为一年。11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取消了中国科学家访问学者项目,原因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担心生物医学研究面临知识产权流失。


       尽管美国依旧是中国留学生的热门首选,上海美国学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教授潘锐认为受中美政治和经济的大环境影响,赴美留学生人数已经达到巅峰,并将踏入回落阶段。


       赴美留学生数量的增速正呈现下降趋势,2015-16中国赴美留学增长7.1%,而在2016-17增长率为6.8%。在2018年申请季,全美寄宿高中的中国申请者较2017年减少了17%。


       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则是“归国潮”的涌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美国紧缩的移民政策吹响了海归们创新创业的号角。据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统计,2017年,80%的中国学生在海外学习后选择归国,而2007年这一比例仅为33%。


       但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中美教育合作的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还能继续为推动双边关系健康发展发挥积极影响。


       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原中国驻美国芝加哥总领事杨国强强调:“中美之间的地方教育合作前景仍非常广阔,而且内容非常广泛,在构建开放的教育体系、塑造创新精神、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仍大有作为。”


       教育交流的独立性、稳定性、成长性、惠民性


       中美最早的教育互动可以追溯到1830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在广州开办贝满学校,收留中国穷孩子读书。


       作为中国门户城市的上海在1843年开埠后便颇受传教士以及教育界人士青睐。19世纪后半叶,美国传教士陆续创办了小学、女中、盲聋哑学校,以及享有“东方的哈佛”和“江南教会第一学府”等声誉的圣约翰学院。


       上海也是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发祥地。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从上海出发。1907年,上海派出了第一批女留学生赴美求学,其中就有宋庆龄、宋美龄姐妹。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决定退还清政府在《辛丑条约》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大学学习。 1909年,中国向美国派遣首批“庚款留美学生”50人,开启中国真正第一次大规模的赴美留学活动。


       自1909年到1949年,中国赴美留学生总数超过5万人,其中有2万多人进入正规大学读书。这些早期赴美深造的学生中钱学森、竺可桢、马寅初、费孝通、周培源、闻一多、冰心等,他们日后在各领域成为杰出的领导者,为中国现代化打下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教育交流一度因历史原因中断。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政治关系的坚冰逐渐融化,中美教育文化交流成为破冰的先锋军。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并在上海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后,中美两国教育界知名人士开始充当民间大使。


       1978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国向美国派遣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50名公费留学生,美国也派遣8名学生和学者来华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代表团前往美国参观,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访美的高等院校。


       千禧年后,中美教育交流模式逐渐丰富。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开始尝试合作办学,2005年建立上海交大密歇根学院。2011年,上海纽约大学正式落户。


       随着中国普通民众日益富裕、中产人数增多、受教育期待提高,送子女留学美国成为许多普通家庭的行为,中国留美学生出现从少数精英到普通学生、从公派到自费的转变,中美教育交流交往已经渗透到人民的日常家庭生活之中。


       中国学生留美热潮经久不衰的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美在各领域关系不断加深,到中国留学和学习中文的热潮在美国逐渐兴起。2004年中国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成立了美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到现在一共有100多所孔子学院在美开办。美国中小学校学习中文的学生在2017年已超过22.71万人,汉语成为美国第四大外语。中美教育经历了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交流”的百年沧桑巨变。


       尽管当前两国战略互信的赤字难以消弭,双边关系呈现出摩擦冲突与合作相互交替的势态。但中美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在这百年间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最具独立性、稳定性、成长性、惠民性的双边关系,成为两国关系的桥梁。


       上海政法学院教育政策与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强指出,虽然教育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治关系的附属品,但教育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后,它就会形成自己运行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完全跟着政治走。所以改革开放40年来,中美教育关系的波动要比政治关系相对要小很多。


       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常务所长胡华认为,《沪风美雨百年潮——上海与美国地方教育交流》一书可帮助我们坚定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念——合作就能共赢。


       启智于史,中美关系方能得以“四十而不惑”。



分享按钮
 
中国新闻

第七届中国新闻法治

2019年1月12日,第七届中国新闻法治学术峰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峰会以习...

第二届中美知识产权

       2019年1月3日,第二届中美知识产权峰会在...

关于我们招聘英才网站大事记美中时报(电子版)广告服务 - 网址导航
美中时报 © 版权所有